本来不想写,但风向已经偏了。
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把市北东和市北西,拟划给宁围街道和北干街道,本来是正常的辖区职能优化调整。
直到某小区因担心社区改名,学区改变,群情激愤,让如此微不足道的事情推上了风口浪尖。
甚至上升到“宁围吞并市北,萧山再无市北”的舆论制高点,一呼万应。
平平无奇的市心小学怎么也没想到,自己有一天会成为被争抢的“学区”。
都是学区在发酵,都是房价在作祟。
这让我想起了滨江的“亚运社区”事件,最终官方尊重民意,维持原样。
但我觉得,这次的市北事件和滨江完全不同:
因为宁围小学和市心小学半斤八两,甚至比市心小学师资更厚实。
其实大家潜意识不能接受的是:
真金白银、的购房成本,最终可能只能享受限价区域的配套价值。
换我也不能接受,因为市北的配套和潜力,不是宁围能决定的。
首先,市北不存在拆分和吞并。
市北东和市北西本身一直属于宁围街道和北干街道管辖范围,不是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割让”的。
由于萧山区早期对北塘河以北定位较模糊,重视程度也不够。
导致了市北西和市北东的经济开发职能社会治理职能一直是重叠的。
比如以金鸡路为界的信息港小镇和市北东,都是建设二路的经开区负责开发和直接治理的。
本该由两个街道负责基层治理。
但历史遗留问题,北干街道只负责市北博奥路以西区块,宁围街道负责建设四路以北区块。
从身份证看可以区分,原信息港小镇和市北东的身份证开头是:
杭州萧山经济经济开发区***路***,其他是宁围街道或者北干街道开头。
那为什么现在要变?
官方并未正面回复,我专门咨询了经开区朋友,得到切实答案:
一,萧山开年做了“兵团化”经济部署,经开区是主力军,希望平台专注招引经济开发职能,不再兼顾社会治理管理。
二、下辖六个区块,管委会实在顾不过来,未来其他区块的基层治理都会逐渐还给街道(新街、科技城等),但经济职能还是属于经开区。
这对区域的经济开发和基层治理,实在是一举两得。
实际上,市北东、新街、科技城这些区块,确实存在粗犷和不对称的基层治理问题。
按原话,“市北依然是作为经开区兵团之首,这次调整并不影响市北现有的配套和发展节奏”。
对于部分小区拟划出市心社区,我觉得核心原因和街道划分一样,都是顾不过来。
我查询了下,市心社区管理超过30个小区,确实超载了,这应该是萧山小区承载量最大的社区之一了。
而一个社区的编制是有限的,不增加社区,无法增加编制,无法更好的社区服务,社区本身也不参与学区划分和配套建设。
只谈民生服务,这确实是很好的优化手段。
看到这,我知道大家最关心的问题依旧是两个:
1、市北东的小区以后会不会读到宁围学校?
2、板块的限价()会不会被宁围()拉平?
看了上文的朋友,应该已经能回答这两个问题:
1、萧山学区划分是在就近原则和实际承载的基础上,由区教育局决定,并不是负责基层治理的街道决定的。
如果未来学区改变,也不是因为划给了宁围街道。
至于教育局回应加上“年”的限定,大可不必上心,你问其他区域,他们也会加上这样的套话。
2、市北东限价短期不会变,不是街道说了算,而是由做地单位和市级决定。
我了解到,年底市北东待出的两宗地,都是元限价,不受影响。
但抛开这两个问题,闹一闹总归是能发泄的。
毕竟,“经开区”比“宁围”好听啊。
这是新萧山人长期以来市北板块认知的优越性。
总之,市北的区位很好,但不会因为宁围街道就拉低,也不会因还属于经开区就抬高。
说白了,这都是房价惹的祸,也是新老萧山人的认知冲突。
过去五年,萧山绝对是房价发展超过社会发展的区域。
从“萧山欢迎你”、到世纪之光白事馆、再到市北的社区调整、到一直拉扯的江南学校合作事宜。
看似都是“风吹草动”,本质是萧山城市管理能力和民众更高发展期待之间的矛盾。
建议业主客观冷静分析利弊,不必过度解读;官方也应深度的、广泛的听取群众的意见。
大家对房价敏感度降低了,萧山的治理水平也能提升了。
对比过去,萧山做的很好了;对比房价,它应该做的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