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数统计:字预计阅读时间:约6分钟
前言
近年来,高新区(滨江)着眼杭州市域一体化发展,贯彻落实杭州高新区“一区多园”重大战略部署,扎实推动跨区域产业合作,在全省率先探索建设特别合作园(区),推动先进制造大项目、产业链关键制造环节跨区域落地,实现以产业为纽带驱动高新区(滨江)产业链、创新链跨区域整合,以高新区(滨江)高质量发展引领辐射带动跨区域产业共富,促进缩小城区差距,实现区域协同发展。
杭州高新区(滨江)富阳特别合作区(以下简称“滨富特别合作区”)于年8月挂牌成立,杭州高新区(滨江)萧山特别合作园(以下简称“滨萧特别合作园”)于年3月揭牌。年,滨富特别合作区列入浙江省共同富裕示范区典型案例和杭州市争当浙江省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区首批试点,为全省区域协同共富发展提供样板和示范。
1
突出市、区联动构建区域协同共富机制创新合作共管机制。坚持“全市一盘棋”,成立了杭州市高新区特别合作园建设领导小组,负责“一区多园”制度的顶层设计。成立杭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特别合作园管理局,对杭州高新区(滨江)各特别合作园进行统一管理,特别合作园管理局负责牵头制定产业政策、产业规划,负责产业项目梳理、准入,为入驻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
建立协调共商机制。坚持“跨区域协同作战”,构建了“四个主”的高效协调机制,即党委政府主导、重大项目专班主推、两区职能部门主责、平台和乡镇主体的跨区域协同作战机制。目前,滨富特别合作区建立了合作区管委会与富春湾新城管委会的沟通协调会议制度,及时沟通对接项目开工落地及正常生产经营需求等具体事宜;滨萧特别合作园已建立市、区两级协调机制,以及两区党委政府主要领导牵头的联席会议制度,研究决策项目落点、政策配套等重大事宜,共商滨萧合作园概念性规划,注重相邻区域交通、规划协调发展。
探索利益共享机制。秉承先做大“蛋糕”再考虑分的理念,滨富特别合作区实行单独核算模式,合作期5年后利益分成再另行商定。滨萧合作园制定“合作导入”模式与“整体迁入”模式,明确利益共享有关事宜。确立“统计双归”机制,在全省全市考核时,经济社会发展各项指标实行双重统计,高新区(滨江)与合作城区均可将合作区的数据计入。同时,相关数据纳入国家高新区火炬报表统计。年,滨富特别合作区完成工业投资32.04亿元,年一季度富芯项目实现投资入库8.56亿元,直接拉动全市制造业投资增长8.8个百分点,为全市增长总量贡献了18个百分点。
2
突出强强联合蓄力融合共富发展本底整合政策资源。充分运用两区各类“先行先试”政策,推动其在特别合作园(区)复制、嫁接,并放大、融合、提升,形成合作园(区)产业适配政策,不断释放政策直达的叠加效应,让入驻企业感受到政策无处不在。创新开设制造业融资绿色通道,组织银企对接,争取优惠利率、优先贷款等政策支持。
集成数字化改革成果。全过程审批提质,集成两区数字化改革成果,推行“企业需求”“待解问题”“责任落实”“办结时间”等“四张清单”模式,不断优化项目立项、开工建设、施工管理等环节审批流程,构建“专班保障、全流程代办”的全生命周期服务机制,营造高效协同的一流营商环境,实现“区内权限等同于两区”。
形成项目高效实施模式。围绕“摘牌即开工”目标和“企业服务一件事”,构建“特别党建”联盟,成立现场协调专班,按照清单化、专班化、常态化要求,牢牢抓住做地、供地、技术前期、审批、建设、人才引育、投产量产等重要节点,将最优质的政府资源与最迫切的企业需求相匹配,实现落地项目加速度。富芯半导体项目从“拿地”到“开工”仅17天,该创新实践获得省市的肯定。“摘牌即开工”及项目推进机制在富阳全区得到推广。
3
突出关键聚焦打造产业合作共富引擎注重产业协同。推动高新区(滨江)龙头企业衍生裂变项目和上市公司关键制造环节跨区域落地,共同导入产业链关键环节的核心企业,让合作园(区)空间资源及时、有效承接高新区溢出的先进制造项目,形成市域产业链闭环。滨富特别合作区规划产业用地亩,目前已签约落地富芯半导体、宏华数码、东方通信、正泰新能源等15个新制造业项目,区域内已供产业用地亩,已供地产业项目总投资亿元,列入省重大产业项目3个、省市县长工程项目4个;莱和生物体外诊断试剂产业化、永谐汽车和物联网工业创新中心、尚健生物创新药智能制造基地、德施曼智能锁生产基地等首批4个先进制造项目已集中签约。
注重精准招商。围绕重点领域,组建招商分队,联动产业部门,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