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读吧丨品萧山middot萧山

「未来会犒赏热爱阅读的灵魂」

?点击收听?

朗读者:郑健

萧山

老县城的门

文字整理/陈于晓

在讲述萧山老县城的门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下萧山县治的沿革。秦始皇二十六年(前),始置余暨县,为萧山建县之始;三国吴时改名永兴县,县治在今天的闻堰与滨江区浦沿一带;唐仪风二年(),县治改迁到今天的城厢街道,此后城厢街道成为萧山县治的所在地。唐天宝元年(),改永兴县为萧山县。

萧山县城图

明嘉靖三十二年,时任萧山知县施尧臣为防御倭寇,受命重筑县城,当年11月动工,于次年3月竣工。所筑县城城周9里步,高2.5丈,宽2.2丈。县城呈“口”字形,有旱门4座,水门3座。其中旱门,东为达台门,在今天的城桥附近,建有近日楼;西叫连山门,在今天的西门铁路道口附近,建有听潮楼;南称拱秀门,在今天的市心南路与萧然南路交叉口附近,建有拙政楼;北名静海门,在今天的萧绍路原萧山供电局附近,建有修文楼。水门均通舟楫,城外四周则有护城河环绕。到了明嘉靖四十三年(),又增建小南门,称文明门,在今天的南门桥附近。

较之于南门和北门,县城的热闹之处集中在沿城河的东门与西门一带。南宋时期,县治以今天的江寺一带为中心,此处较为繁华。元代,城河两岸有街市,南称南街,北称北街。明代初期,米粮在城西一带集散,米市比较繁忙。清代临河设市。民国时期城区有大街小巷多条,主要分布在城河两岸。城河南岸称上街,北岸称下街。上街长约3里,为主要商业街道,用长石板铺就,宽约3米。下街以住户为主,店铺较多。

在主要依靠“舟楫往来”的旧年,东门以水路交通方便的独特优势,成为县城的中心集市。在今天的萧然东路与人民路交叉口以东这一带,当年相当繁华,既是附近乡村农产品的集散地,也是经水路而来的南北货物的集散地。

旧时东门板桥头(资料照片)

西门形成集市,开始时是因为西门比较靠近县衙。民国时期,随着陆路交通的兴起,尤其是后来西门一带有了汽车站和火车站之后,交通枢纽由原以船只为主的东门,转移到了陆路交通较为繁忙的西门。当时,西门一带的商业,以餐饮、住宿等服务业居多,服务的对象多是官绅和外地客商。

西门头(资料照片)

本期朗读者

郑健

萧山区融媒体中心

「晚上八点,我在这里等你。

声音,文字,还有你自己。」

长按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hy/664.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