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项目设计制作
“天为极,鉅为贵,是为天鉅。”
示范区建筑的“尊贵”源于:
盛世唐风与西式宫殿的巧妙结合。
以萧山地缘文化为奠基,
在东方文化的传承与表现中,
融入西方文化加以糅合。
用现代手法营造古典气质,
整体设计上大量采用直线手笔,
室外的庭院水景也不例外:
契合东方美学方正、取直的构造理念,
极致运用大开大合与细致入微。
雕塑作为示范区思想的体现,
也当呈现东方气质底蕴,
彰显当代文化自信。
浙江地区水文资源丰富,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创作城市公共艺术品,
尊重当地的人文情怀是第一要义。
示范区所在地萧山区城西,
便有一方秀水——湘湖,
享有西湖“姐妹湖”的美誉。
湘湖是浙江文化的发源地:
出土了世界上最早的独木舟,
把浙江文明史前推到八千年;
上古时代的河姆渡文明,
就进行过驾船出海的尝试。
这片土地上经年累月的故事,
与水文化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是江南与水斩不断的羁绊。
在萧山人眼里:
“四水归堂”的景观池,
是家族兴旺的象征。
那就把对于锦绣前程的展望,
纳入水景雕塑设计之中。
《庄子·逍遥游》中记载: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古时文人墨客在纾解胸意时,
也常以“鲲鹏”自比。
诗仙李白也曾挥笔写下: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可谓是无巧不成书:
青年李白游历至湘湖时,
幸与贺知章结为忘年之交。
后经贺知章引荐,
李白得到玄宗赏识,
一介布衣就此声名鹊起。
因此鲲鹏也象征着:
有志青年在蛰伏中积累,
最终厚积薄发、一鸣惊人。
水中置石古朴沉静,
有不动山之境;
水畔松柏孑然独立,
虽有迎客之意;
还是不免显得寂寥。
伴随着[鲲]的加入,
通过“跃”的动态美的造型,
以动衬静。
既打破了僵局,
也保留了雅致之境。
池中一尾香槟金色的鲲鱼,
以昂扬向上的姿态与天空相对。
鱼尾高卷于水上,
大有正欲跃身激浪之势。
周身的鳞片如缀玉联珠的金甲熠熠生辉,
与池底镶嵌的涌泉灯交相辉映,
仿佛神兽褪下后仍不减余辉的鳞甲。
暗喻着新时代的有志青年,
卓越的才能无法掩藏,
乘坐着时代的东风,
终将登上宽广的平台大展拳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