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A点评三国风云人物:孙策(十一)屠城悬案
文:小A斯蒂芬
福州市,中国福建省省会,是福建省的政治、文化、交通中心,更是中国东南沿海对外开放的重要港口城市。
福州市
据考古发现证明,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闽族先民就已经在福州市境内从事渔猎、采集、农耕等生产活动,并掌握了纺织、制陶等当时的先进技术。在战国乃至秦汉时期,闽族人与南迁的越王勾践的越国后裔逐渐融合,形成了新的闽越族(或叫闽越人),并建立了地方政权—闽越国。而闽越国的都城正是在福州市,当时它的名字叫做冶城。
据史料记载,冶城建成于闽越王无诸时期,其故城遗址位于今天福州市的屏山东南麓冶山一带。史学界一般认为,冶城就是史书中所记载的东冶城。据《后汉书郑弘传》记载“旧交阯七郡贡献转运,皆从东冶泛海而至”由此可见,当时的东冶城就已经是非常重要的转运港口了,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
据《三国志吴书孙策传》记载:“吴人严白虎等众各万馀人,处处屯聚。吴景等欲先击破虎等,乃至会稽。策曰:‘虎等群盗,非有大志,此成禽耳。’遂引兵渡浙江,据会稽,屠东冶,乃攻破虎等。”
这段记载发生在孙策赶走刘繇,占领曲阿之后。从这段记载来看,当时孙策的团队中,以吴景为首,一致认为应该先行剿灭盘踞在吴郡南方的严白虎等山越豪强,也就是肃清吴郡。从孙策所说“虎等群盗,非有大志,此成禽耳”的话所传递出的表面感觉来看,他好像也是支持先攻打严白虎等部,并肃清吴郡的。
可是从这段记载的后半部分,也就是“遂引兵渡浙江,据会稽,屠东冶,乃攻破虎等。”的记载来看,孙策的用兵动向却与这种决定截然相反。他没有直接去消灭严白虎等部,而是先率兵到了更为靠南方的会稽郡,在攻占了会稽郡之后才回过头来去攻打了严白虎等部。在孙策攻占会稽郡的过程中,在这段记载中尤为突出的提到了孙策的一个“屠东冶”的行为,也就是说孙策在平定会稽郡的时候屠灭了东南沿海重要的港口城市东冶城。
孙策为什么要屠灭东冶城呢?
从地图上来看,东冶城距离曲阿其实非常之远,无论如何都不应该成为孙策“曲阿决策”中的既定攻占屠灭的目标。甚至是孙策原本知道这座城市存在的可能性都不会太大。所以按着一般的逻辑,孙策屠灭东冶城应该只是一个突发事件。
可是不知道为什么,我每次读到这段孙策“遂引兵渡浙江,据会稽,屠东冶”的记载的时候,都会有一种莫名的感觉认为,孙策的这次攻打会稽郡的行动就是冲着东冶城去的,屠灭东冶城就是他这次远涉千万里的南下军事行动的终极目标。而且孙策“屠东冶”的这个记载,之所以会出现在孙策的传记中,应该是按着美化孙策的原则,作为孙策重要的功绩功业来进行书写的。
可是,在长久以来,由于孙策屠灭东冶城这件事在历史记载中只此一处,缺乏相应的佐证,是属于孤证,所以一直受到史学界的质疑。无论是在《后汉书》还是在《资治通鉴》中,这件事都并不存在。这种现象既是这两本书作者的观点,也应该是后世史学界的一种通俗的认知。这种认知的来源所在,其实依然是在陈寿的《三国志》中。
陈寿
据《三国志魏书王朗传》记载:“孙策渡江略地。朗功曹虞翻以为力不能拒,不如避之。朗自以身为汉吏,宜保城邑,遂举兵与策战,败绩,浮海至东冶。策又追击,大破之。朗乃诣策。策以朗儒雅,诘让而不害。”
这里所说的王朗,就是在小说中后来被诸葛亮骂死的王朗,但是在历史上这件事纯属子虚乌有,是罗贯中完全虚构出来的故事情节。历史上真实的王朗是一个以“文博富赡”而著称当世的俊伟人物。
王朗本名王严,字景兴,东海郡郯县(今山东省临沂市郯城西北)人。自幼通略经学,拜郎中,担任过菑丘县长。后拜太尉杨赐为师,杨赐死后,王朗弃官为杨赐服丧守孝。后被举为孝廉,而得到公府征辟。关东诸侯讨伐董卓的义军联盟瓦解之后,徐州刺史陶谦举王朗为茂才,并委任其担任自己的治中。再后来王朗又被朝廷委任为会稽太守。正是在这期间,发生了孙策攻打会稽郡的事件。
从《三国志魏书王朗传》中的这段记载我们可以看出,孙策攻打会稽的时候是遭到了会稽太守王朗的反抗的。孙策也正是一路追击“浮海”逃往东冶的王朗,而来到东冶城的,并且在这里“大破之”再一次击败了王朗的军队。王朗在迫不得已之下去拜见孙策,其实也就是去向孙策请降。孙策对王朗的态度也是比较宽大,并没有加害,而只是“诘让”了一番,也就是训斥了一番。
由于王朗后来成为魏国的三朝重臣,所以在以魏国官史为主要依据的《三国志魏书》中的这种记载应该还是比较可靠的。在这段记载中虽然提到了孙策在东冶击败了王朗的军队,但是却并没有提到任何关于屠城的事件,连王朗本人也并没有被加害的任何迹象。这一点其实非常的奇怪。孙策既然是追击王朗而来到东冶的,应该是对王朗有一定的恨意,可在王朗投降后孙策既没有杀死王朗,也没有对其治罪,连最起码的惩戒都没有。并且从之后的史料显示来看,王朗之后在江东吴国的生活中也并没有遭受到监视或者歧视,依然保有自由之身,这一点为他日后投奔到曹操主政下的朝廷做了很好的铺垫。这种种的现象其实是代表了陈寿在《三国志魏书》中否定孙策屠灭东冶说法的有力证据。
也就是说在《三国志》中,陈寿对于孙策屠灭东冶城这件事给出了既支持又否定的两种看似矛盾的说法。
也就是说他认为这两种说法都可以成立,都是事实。只不过由于他的严谨态度,导致他并不能直接对这两种说法给予相应的解释,只能由后世的读者、学者们自己去探索答案。而在后世以司马光《资治通鉴》为主流思想的史学界里,孙策屠灭东冶城这件事则被彻底的否定。我们先来看一下《资治通鉴》中关于孙策平定会稽的相关记载:
“孙策将取会稽,吴人严白虎等众各万馀人,处处屯聚,诸将欲先击白虎等。策曰:‘白虎等群盗,非有大志,此成禽耳。’遂引兵渡浙江。会稽功曹虞翻说太守王朗曰:‘策善用兵,不如避之。’朗不从。发兵拒策于固陵。策数渡水战,不能克。策叔父静说策曰:‘朗负阻城守,难可卒拔。查渎南去此数十里,宜从彼据其内,所谓攻其无备,出其不意者也。’策从之,夜,多然火为疑兵,分军投查渎道,袭高迁屯。朗大惊,遣故丹杨太守周昕等帅兵逆战,策破昕等,斩之。朗遁去,虞翻追随营护朗,浮海至东冶,策追击,大破之,朗乃诣策降。策自领会稽太守,复命虞翻为功曹,待以交友之礼。”
从《资治通鉴》中的这段记载来看,他的第一段一直到“遂引兵渡浙江。”为止,正是来源于《三国志吴书孙策传》中的记载。其中的第一句话“孙策将取会稽”应该是司马光后加上去的,是司马光自己的判断,代表了司马光的态度,也正是我们在中所探讨过的,孙策攻打会稽郡的计划是在曲阿就已经制定下的,是属于曲阿决策的重要部分。而从“会稽功曹虞翻说太守王朗曰”开始,一直到结尾的部分则是根据《三国志吴书孙静传》和《三国志吴书虞翻传》中的相关记载进行整理后的版本。整体表达的就是孙策平定会稽的全部过程。也就是对《三国志吴书孙策传》中所记载的孙策“渡浙江,据会稽”的一个整体诠释。
从这种整体诠释来看,孙策攻打会稽的初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经历过“数渡水战,不能克”的艰难时期的。这里所说的固陵,就是今天浙江省杭州市的萧山区西北部的西兴镇,濒临杭州湾和钱塘江南岸。据《越绝书》卷八记载:“浙江南路西城者,范蠡敦兵城也,其陵固可守,故谓之固陵。所以然者,以其大船军所置也。”可见这里是一处易守难攻的水上军事要塞,这也是王朗得以阻止孙策渡过浙江的根本原因。
我们可想而知,孙策在这里是吃过不少苦头的,最后还是在孙静的建议下,从数十里之外的查渎偷渡过浙江,才算是突破了王朗军的固陵防线,终于打了王朗军一个措手不及,先是袭击了高迁屯,又在与王朗部将周昕的交战中大获全胜,并斩杀了周昕。彻底的掌握了平定会稽郡战场上的主动权。
然后,王朗才由于判断守不住城池而逃往东冶。孙策也因此而追击到了东冶,并在这里打了一场“大破之”的战役。王朗也在这之后选择向孙策请降。
在这里我们看,孙策是如何渡过浙江并占据会稽郡的全部过程,基本上比较清晰的呈献了出来。但是唯独对于孙策“屠东冶”的行为只字未提。
这其实并非是司马光不知道这件事情,而是他判断这件事根本就不存在。所以才没有记述这件事。司马光的这种做法为后世否定孙策屠灭东冶城这件事打好了基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但是,我们不禁要问,难道孙策屠灭东冶城这件事在历史上真的就根本不存在吗?难道它只是吴国人虚构出来的一个标榜孙策功绩的情节吗?事情的真相到底是什么呢?
要想寻找答案当然还是要到史料中去找,《三国志吴书孙静传》中提供了孙策“渡浙江,据会稽”的大致过程,那么还有没有关于孙策在东冶城时期的作战经过呢?
孙静
经过我的一番查找,还真的找到了孙策攻打东冶城的相关记载。
据《三国志吴书贺齐传》记载:“建安元年,孙策临郡,察(贺)齐孝廉。时王朗奔东冶,候官长商升为朗起兵。策遣永宁长韩晏领南部都尉,将兵讨升,以齐为永宁长。晏为升所败,齐又代晏领都尉事。升畏齐威名,遣使乞盟。齐因告喻,为陈祸福,升遂送上印绶,出舍求降。贼帅张雅、詹强等不愿升降,反共杀升,雅称无上将军,强称会稽太守。”
这里所说的“候官长”就是候官县的县长。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候官”其实就是冶县,也就是东冶城的另一个名称。据《晋书地理志》记载“汉高帝五年以立闽越王。及武帝灭之,徙其人,名为东冶,又更名东城。后汉改为候官都尉”这个改称的时间据考证是在建武二年。资料显示在东汉建安元年开始出现了“东部候官”“候官长”这样的称呼,可见应该是在这一时期“候官都尉”的编制开始被县的编制所取代。
贺齐
这段记载说的是,孙策平定会稽郡的时候,察举了一个叫做贺齐的人为孝廉。王朗逃奔东冶的时候,“东部”候官(也就是东冶)县的县长商升就协助王朗起兵对抗孙策,于是孙策就派遣永宁县长韩晏担任“南部都尉”去讨伐商升,而以贺齐担任永宁县长。这里所说的“南部都尉”,个人猜想准确的说法应该是叫做“南部候官都尉”以针对“东部候官”县长的地位。
结果韩晏被商升打败了,于是孙策就又派遣贺齐接替韩晏担任“南部都尉”继续去讨伐商升。这一次由于商升畏惧贺齐的威名,就打算向贺齐请降。可是商升的两个同伙张雅和詹强却并不想投降,结果他们就将商升反杀,继续与贺齐对抗。之后他们一个自称无上将军,另一个则自称了个会稽太守。最终这两个人,当然是在贺齐的一番运作之下被相继收服。据史书记载,贺齐先是利用张雅和他的女婿何雄之间“争势两乖”的矛盾,出兵进讨,一战大破张雅军,也直接导致詹强的党羽们感觉到震惧害怕,于是就在詹强的率领下出城投降。
到此为止,候官或者是叫做东冶城,终于被彻底的平定了。
这里面有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问题,就是詹强自称会稽太守这件事。
詹强
要知道,当时朝廷正式任命的会稽太守是王朗,詹强的这种自称会稽太守的行为实际上是属于越级的违法行为。假如当时王朗身在候官(也就是东冶)的话,是一定不应该发生这种事情的,除非他已经不在候官,或者还在候官但是他已经没有能力控制当时的局面了。
我个人比较倾向于两种情况都有,也就是王朗既控制不了候官的局面,他也已经不在候官了。
我之所以认为他控制不了局面是因为据《三国志吴书虞翻传》记载,王朗乘船“浮海”逃奔东冶的时候,虞翻“追随营护,到东部候官,候官长闭城不受,翻往说之,然后见纳。”
也就是说虞翻护送着王朗逃到候官县城外的时候,候官县长不愿意接纳王朗。最后还是虞翻进城对县长进行了一番劝说后,才勉强同意接纳了王朗等人入城。
王朗
在这里我们看,当时的王朗可以说非常的落魄,虽然身为太守却连治下的一个小小的县长都制御不了,还谈什么控制局面的问题。处在这种状态之下,王朗继续呆在候官继续寄人篱下显然是件很没意思的事情。所以个人感觉,他应该是在这期间找了个机会,私自出逃向孙策投降的。
在王朗向孙策投降之后,候官县城内的张雅和詹强也就直接否定了王朗作为会稽太守的地位,而以詹强取代其会稽太守的位置也就变成了一种现实。
但是,到这里为止我们会发现,这些与孙策平定会稽相关的记载中,没有任何关于孙策屠灭东冶城的迹象。由于王朗之前就已经投降了孙策,孙策也没有治罪于他,这说明孙策不会因为王朗的关系迁怒东冶城而进行屠城。后来与孙策对抗的商升、张雅和詹强三个人中:商升死于非命,张雅被贺齐击败,在史书中下落不明。最后的詹强则选择了开城投降。面对这种情况,尤其是在詹强开城投降的状态下,孙策也无需进行屠城,最多也就是将商升、张雅和詹强三个人进行相应的夷族。也就是说孙策根本没有屠城的必要。
现在,一切的分析、证据都指向了孙策没有屠灭东冶城。
事实就摆在我们的面前,看来我之前关于孙策就是为了屠灭东冶城而攻打会稽郡的感觉性猜想,是错误的。
但是,等一下,这里面我们还有几个没有解决的问题需要捋顺一下。
第一,孙策的确是在曲阿决策中不顾众人的反对制定了率先攻打会稽郡的方案。在当时来看攻打会稽远没有攻打吴郡严白虎等部来的划算。他为什么要这么做,依然没有答案。
第二,以陈寿的严谨态度,他在孙策传中保留孙策“屠东冶”的行为,代表他对这件事的态度是肯定的。既然这样,陈寿又为什么不在其他传记中给予辅证性的记载呢?反过来说,就是陈寿为什么没有将“屠东冶”这三个字直接删除,以避免后世产生不必要的分歧呢?这一点同样依然没有答案。
陈寿
第三,在《三国志吴书贺齐传》中“时王朗奔东冶,候官长商升为朗起兵”的记载中,为什么对同一个地方,要采用“东冶”和“候官”这两种称呼呢?陈寿的这种做法,或者说是《吴书》的最初原始编纂者的做法,感觉上就像是要刻意的混淆大家对东冶和候官是同一座城的认知一样,是想要引导读者以此判断东冶和候官是不同的两座城池。这种现象同样没有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
这三个问题的答案,我们可以称之为是一种“失落的环节”。因为就目前来看,由于史料的缺失,恐怕这些都将永远是一个谜。真相也已经永远的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之中。
不过,在后来,我在追查阳城争夺战始末的时候,对于孙策平定会稽屠灭东冶城的这一系列谜团产生过一些深度的猜想,虽然并没有证据证明这种猜想,但是他有可能就是这桩悬案中所失落的环节,是真正的真相。
下面,让我再一次带着你的思绪回到那个尘封许久的年代……
公元年,即兴平二年,十二月份。孙策在经历了许多战场的洗礼之后,终于赶跑了刘繇,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曲阿。这一次返回曲阿,与父亲孙坚去世的时候不同,这时候的他是带领着那些在当年就陪伴在父亲身边,一同驰骋沙场的江东子弟兵们返回曲阿的。对于孙策来说,这是他一生的荣耀,也是他对父亲在天之灵的一种告慰。
在这种情况背景之下,一次盛大的祭祖活动势必将要在孙氏集团的内部隆重的举行。在这个时候,会有对战神一样存在的孙坚的缅怀,也一定会有对当年遗憾之处的追思。
对于父亲的死,孙策其实一直都是迷茫的。历史上的孙策并没有像小说中那样一直跟随在父亲的身边,而是一直处在时有时无的父爱边际中不断的徘徊。而这时候,他终于从父亲曾经的战友口中得知了真相,清楚的知道了那件让父亲遗恨终身,死不瞑目的事情。那就是与父亲争夺豫州刺史位置的人,就是在阳城争夺战中一直苦苦与孙坚纠缠,让孙坚数次败阵的会稽世族出身的周氏兄弟——周昕、周昂、周喁。
“如果不是他们的阻拦,父亲孙坚当年早就安稳的坐在豫州刺史的位置上称霸中原了吧!”孙策这样想着,心中无限的感慨,进而又增添了许多的仇恨。
“复仇!”这个在孙策心中不停闪现的字眼,由衷的爆发了出来。
周喁虽然已经被许贡所杀,周昂也已经下落不明,但是周昕还好好的依附在会稽太守王朗的麾下,过着不知道有多逍遥快活的生活。更何况谁知道周昂有没有隐藏在会稽老家的某处,安稳的活着呢!
周昂
就这样孙策不顾众人的反对,在曲阿决策中做出先行攻打会稽郡的决定。
建安元年正月一日,孙策正式起兵向南方会稽郡进发。为了平复反对这次军事行动的的声音,孙策还派人邀请曾经追随父亲孙坚争战疆场,并在孙坚去世后隐居家乡富春的叔父孙静,前来主持大局。
得到消息的孙静,异常兴奋,当下率领合族老小赶赴钱塘与孙策相会。(个人感觉,孙策邀请孙静这件事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是孙策南下攻打会稽报仇的一种隐晦的证据。)
孙氏集团就这样带着复仇的心情来到了会稽郡。战事初期,孙策遭到了王朗的强烈反击,在浙江沿线被屯驻在南岸固陵要塞的王朗军所阻困,孙策领兵数次试图渡过浙江都被击退了回来。这时候,孙静提出绕道查渎过江偷袭王朗军的建议,并最终成功的渡过了浙江,打了王朗一个措手不及,并袭击了王朗军在高迁屯的一处据点。
听到消息的王朗大惊失色。当即派遣部将领兵前去迎战孙策。而被派去的这个王朗的部将,不是别人正是周氏兄弟的老大—周昕。
所谓“仇人见面分外眼红”,当孙策在敌阵中见到周昕的时候,心中无限的仇恨奔涌而出,一场大战之下,孙策在乱阵之中斩杀了周昕。但这场复仇之战对于孙策来说还远远没有结束,因为还有一个不知所踪的周昂没有被抓住。他可是当年给父亲孙坚造成过重创的人物。孙策认为他一定躲藏在周氏家族的老家,于是就继续率兵向位于东南沿海的东冶城挺进。
周昕
与此同时,逃亡中的王朗也正计划从海路到东冶城,转路去交州避难。当王朗一行人来到东冶的时候,孙策的大军也正赶到了东冶城。经过一番交战,东冶城主(县长)商升被孙策所打败。王朗被迫向孙策投降。而随着东冶城中的一场内讧的发生,孙策也成功的占领了东冶城。
在东冶城中,孙策并没有找到想要寻找的仇人。但是他的愤怒,仇恨,以及长久以来压抑在心中的怒火都必须要得到释放。无论东冶城是不是周氏家族的老家,对孙策以及曾经追随在他父亲孙坚身边的将领们来说都已经无关紧要了。一场势在必行的屠城,必须要在这平定会稽郡的最后时刻宣泄出来。
这是孙氏家族摆脱牵绊,崛起于乱世中的一次航标式的狂欢洗礼,却也是这乱世中人,身处无间地狱中的一次悲情的哀鸣!
而对于这场屠城,后来的吴国官史给出了肯定与否定的双重评价。作为孙策一生中最为重要的一场功业,他必须被书写。而对于一场无端杀戮的行为又必须被隐藏。于是乎我们看到了史书中“时王朗奔东冶,候官长商升为朗起兵”的这种地名上的矛盾记载。
对于吴国人来说,被孙策屠灭的东冶城早就已经不复存在了,而那个当年向贺齐投降的候官县,后来怎么样了,发生了什么,又与孙策有什么关系呢!
小A斯蒂芬发表于年10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