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滨一体化,奥体和市北迎来最好的时代

11月23日,对于滨江和萧山,应该是载入史册的一天。

滨江原区委书记被任命为萧山区书记,而萧山原区长被任命为滨江区委书记。

两区对调主要领导,而不是各区轮调,这在杭州历史上是罕见的。

在萧山区领导干部会议上,新滨江区委书记提出:将努力推动萧滨共荣发展,以萧滨一体化协议为契机和抓手,持续加强两区合作,全力实现大杭州南翼“星”“核”高水平互动。

寥寥数语,字字珠玑。

官宣“萧滨一体化”,并有协议达成,这在杭州历史上是第一次。

我曾在年初的文章新杭州的三个故事和三大遗憾提出,滨江和萧山区未能合并或拆并是区划的最大遗憾,因为是最适合互补发展的两区。

我发现,新萧山区书记三年前就是萧山区区长,在滨江2年多,积累了两区丰富的工作经验,如今故地重回,如新如旧,根基和创新兼顾。

这是便于今后统筹两区一体化发展的最好部署,这是杭州市非常高明且远虑的一步大棋,也是杭州全盘发展的必然趋势。

对于滨江,萧滨一体化,无疑是最能接受的方式,虽然姗姗来迟,但这次一开始便是有契约办事。

我认为,萧滨一体化协议,一定包含了两区很多方面深入的协同发展,特别是对于萧山,可能会有落地性的产业资源布局。

“数智新萧山”的“数”,必然离不开滨江的“产业数字化”加持。

所以,新萧山区委书记在会上直接表示:以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大力推动萧山高质量发展。

萧山VS滨江,“核”遇见“星”,就是核心。

“老大哥”萧山,这次应该坐得住了。

年5月,萧山罕见的连续两天在浙江日报头版头条刊发谋变图强的“检讨书”—《“老大哥”坐不住了》。

这几年,萧山一直很焦虑,虽然民生、配套、治理化水平都有了飞跃发展,但产业一直是萧山短板,或者说“新经济”一直是萧山的命门。

虽然有了浙大杭国科中心、西电杭州等重磅产学平台的引入,信息港小镇也已规划到十几期,但始终缺乏IP大项目落地,这是萧山最大的短板。

杭州吞萧山20多年,但消化时间太长、太慢,在萧山南部和东部仍存在不少割裂感。

主要是萧山太大太广,虽然一直积极融杭,但由于各镇意识形态和融入阶段不同,南北发展差距过大。

比如包括市北—物联网小镇、奥体—钱江世纪城、金城路—滨康路,都有着极不合理的价差。

这就是两区的配套隔阂和认知差距的体现。

这层人为的“窗户纸”,要被“滨萧一体化”捅破了。

而滨江更焦虑,几乎所有人都知道,滨江太小了,已无发展腹地。

其实,滨江区是杭州信息经济最夯实的区,换句话,是个埋头干活的“老实区”。

错过年初的大区划调整,滨江短期已再无扩充可能,未来科技城势如破竹,滨江等不起下一个十年了。

近几年空间内卷化明显,三个小镇(物联网、互联网小镇、金融科技小镇)开发土地殆尽。

奥体只剩沿江几块,滨江南界面天性不足,智慧新天地征迁漫漫路。

去富阳找“飞地”,必然也不长久。

滨江现有的空间格局,一定程度制约了资源要素的高效集聚利用。

也可能是全国空间范围和重要性最不匹配的国家级高新区。

综上,一个大而不强,一个强而不大,一个给空间,一个给资源。

还有比这更天作之合的“一体化”吗?

特别是滨江区原属萧山,地理上浑然天成,文化上同根同源,体制机制灵活度高,一体化发展本身难度就不大,萧山也需要外力深度融杭。

这可能是滨江萧山合并前,最好的过渡方式,给杭州点赞!

现在的问题是,今后如何更快更好的滨萧一体化,才能两区均好互补?

我认为,是否存在以下四种“一体化”可能的建议:

1、可否在萧山留白板块,设立产业的“滨萧特别合作区”?

这是全面一体化试点,萧山有很多宝地嗷嗷待哺。

比如在三江汇、宁围、萧山科技城西都非常合适,“合作区”主打信息经济,可以和萧山本身智能化制造错位发展,也是让萧山产业数字化。

2、可否钱江世纪城、市北全面融合,做”滨萧一体化示范区“?

你打开地图看,其实钱江世纪城和市北,才是杭州江南的地理位置中心。

虽然,滨江区和萧山区很多干道是联通的,但道路衔接仍然不够顺畅和彻底,同一条道路的两边风格迥异,非常有割裂感。

比如可以让两区统一化建设闻涛路、滨盛路(下穿)、江南大道、飞虹路、扬帆路、建设一路,建设二路、建设三路、建设四路,特别是加快建设二路—滨和路(未通)和建设四路—物联网街(半通),9条主干道足以让滨萧衔接的更紧密。

加上钱江世纪城和市北,本身购房和居住群体,大部分都是杭州新贵,不存在两区意识和习惯的隔阂。

所以,有了滨萧一体化,钱江世纪城和市北,会迎来跃进式发展,这是两个收益最大的板块,且是长久持续的利好。

3、可否加强配套的共建共享,特别是商业和教育方面?

建议在滨江萧山的交汇点,设立商业服务用地,促进人流互通互促。

比如建设四路以北节点、杭州之门南面节点、北干科技园(博奥路和风情大道)之前设置部分商业综合体,强化两区配套互进。

还有江南实验集团的外拓,帮扶更多的萧山公办学校。

这都是实打实的民生工程,两区居民会有更多相互认同感,符合人民利益。

4、可否联合谋划增加横向地铁,争取11号线的全面落地?

除了彩虹快速路,滨江核心和萧山核心并无有效的快速衔接通道。

关键你看整个江南的路网,滨江和萧山几乎都是南北纵向和对岸联通,东西横向除了6号线,没有更好的横向快速通达。

但6号线路过范围主要在沿江,不在核心居民区,覆盖范围有限。

如果以滨萧一体化为契机,早日推进11号线(萧山科技城—亚运村—飞虹路—建设四路—物联网小镇—互联网小镇—智慧新天地)的落地。

我认为,11号线,将是萧滨一体化的最重要的交通部署,利在千秋。

年5月,鲁冠球登上美国主流媒体《新闻周刊》封面,成为继邓小平之后第二个登上该杂志封面的中国人。

30年前,永立“潮”头的萧山,都是浙商“教父“,曾经是全国民营经济的“学大寨”。

萧山入杭20余载,历经两次拆分,一直是杭州GDP压舱石,历史的功勋是不会被磨灭的。

我们不应该因为萧山短期的瓶颈,忽略过去萧山为杭州做出过的卓越贡献和伟大牺牲。

如今,杭州从此重滨萧,萧滨一体化,拥江才是完全的,杭州才是完整的。

没有任何不确定性,剩下的交给时间,这也才是“浙江第一区”。

滨江有了更广的产业扩能,萧山进入更深的融杭发展,希望同根同源的滨江和萧山,能彼此变得更开放、更包容、更自信。

围垦精神今犹在,只待滨萧卷土归。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gx/5624.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