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家庭教育指导193次,未检六年,她用

年,怀揣着对法律的崇敬和对检察的向往,我来到了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检察院公诉部门,余件案件办理的背后,是成长与蜕变,记录着我检察生涯的第一个六年。年转岗到未检部门后,从初出茅庐的未检“小白”到两次作为主讲人带着浙江未检故事踏入央视演播厅,再到参加全国未检业务竞赛获评标兵的过程,是历练与收获,见证着我检察生涯的第二个六年。从检十二年,时光在变,岗位在变,不变的是对法律的坚持和信仰,对检察的忠诚与担当。

怎样让制度

更加有效落地?

方芸在普法实景游戏地图前带孩子们学习法律知识

年6月,由杭州市萧山区检察院率先建立的强制报告制度被写入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同时,我们也一直在思考,如何在实践中完善该制度,进一步筑牢未成年人保护的防火墙。

年初,我们受理了一起虐待案,被告人长期以针扎、胶带封口等形式对被害未成年人实施虐待,但因为伤势隐蔽,被害未成年人在前往就医过程中,并未引起医生的警觉去触发强制报告制度。我们对类似案件进行了梳理,针对医疗系统在制度实施过程中遇到的虐待等侵害情形一次接诊难识别问题进行了走访调研,并进行了归纳整理。

如何让问题的发现更及时更精准?我们与卫健部门联系,沟通建立了“强制报告周报”数字模块,实现异常数据及时归集以及相关诊疗记录一键调取;同时,针对该问题多次和卫健部门对接,结合实际案例,总结“强制报告”识别指标,并在系统中嵌入,对于身体伤害不明显的未成年人多次就医的,系统会自动系统也会综合其验血、体重等指标变化,结合其营养状况、身体伤害程度等,综合研判并自动触发强制报告,实现了从“个体自觉”到“制度必须”再到“数字预警”的三次转变。

目前,我们已依托该数字模块该锁定异常诊疗数据11条,刑事立案1件、民事支持起诉2件、制发督促监护令案件4件,相关案例入选杭州数字检察典型案例汇编。

把孩子交还给家长

还是让孩子留在福利院?

年2月,一起看似简单的盗窃案,将一个破碎的家庭展现在我面前。6岁的女孩姗姗,因为妈妈多次盗窃被抓,被迫辗转待过多个福利院,看上去总是笑眯眯的孩子,人生的三分之一时间都是在福利院度过的。

根据法律规定,依法可以撤销珊珊妈妈的监护权,检察机关对此可以支持起诉。是直接把孩子交还给如此不负责任的家长,还是撤销家长的监护权,让孩子留在福利院?我辗转反侧。

“姐姐,福利院就是我的家,但我还是很想妈妈。”征求孩子意见时,她对母爱的渴望让我动容。我们委托司法社工进行社会调查,会同民政、妇联经过审慎评估,决定尝试给这位不称职的妈妈“强制补课”。发出督促监护令、制定分阶段针对性的指导方案、量化考察家庭教育参与度和监护情况改善度、家访观察员动态观察情况……长达半年的指导教育,我们可喜地发现了妈妈的转变,开始主动融入家庭,关心孩子。这次大胆的尝试,成功挽救了一个破碎的家庭,该案也被最高检、全国妇联、中国关工委评为全国典型案例,登上了第二届浙江检察机关案例讲述会的舞台。

为了挽救更多的类似“问题家庭”,我们以此案办理为契机,联合多部门制定涉案未成年人家庭教育指导与监护考察工作的相关实施办法,开发“向阳守护?未检亲职教育工作系统”,构建“附条件不撤销监护权、督促监护令、家庭教育指导”分层衔接的监护监督体系。截止目前,已发出督促监护令42份,开展家庭教育指导人次,帮助40多个家庭“让爱回家”,相关工作系统已纳入省委数字化改革重大应用“一本账S3”。

如何让孩子们

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

方芸在央视《守护明天》栏目中讲述浙江未检办案故事

党的二十大召开期间,我和孩子们在法治课堂上互动的一张照片作为“浙江元素”之一,在北京展览馆“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中展出,给了我莫大的鼓舞。

身为未检检察官,不仅要“惩治已然”,更要“防于未然”,讲好法治第一课,是必须,更是责任。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去特殊学校开展宣讲,与往常结束后孩子们总是热闹地围着我不同,这堂课在和手语老师的合作下完成后,大家都很安静。正当我准备离开时,一个女孩害羞地跑到我身边,递给我一张纸条,上面写着“姐姐,你下次什么时候来”。看着孩子躲在门边用特别热切的眼神望着我,我明白,我们身上肩负着的是孩子的信赖与认可。

6年来,80多所学校,余场法制讲座,10万多的听众。我和同事们从一起起社会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pz/7912.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