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5月10电(记者颜之宏)5月10日,《新华每日电讯》刊载题为《“城市大脑”为“堵城”疏堵》的报道。
今年4月,记者来到杭州交警支队“指挥中心”,这里是杭州“城市大脑”的中枢网络,负责调度平方公里、公里长道路上每时每刻的交通状况。
现在有多少辆车在跑,多少辆车停了下来;哪个路口开始忙碌,哪个路口的拥堵正在消解;哪里发生了事故,哪里有人流需要引导;何时启动潮汐车道,何时为救护车开辟绿色通道……这一切都在“城市大脑”的实时计算中。
4年前,杭州的城市交通疏堵,是靠值班民警边接电话,边看监控,凭借经验处置。有时候一个简单的两车剐蹭事故,从接警到确认再到派人处置,交警们可有的忙活了。
发现事故,只需1秒
“城市大脑”通过接入杭州全市多路视频,可以对多个路口的情况7×24小时自动巡查,每2分钟就可以完成一次全区域扫描。一旦有事故拥堵、违章等行为发生,可以实现“秒级”响应。现在人工智能(AI)已可主动发现超过40种交通事件,大大节省了警力。
目前,杭州主城区95%的交通事件由“大脑”自动发现,即时处置率达到85%,并与96种处置手段形成“一体流转”,处置效率提高了9倍。
“‘城市大脑’能1秒发现事故,一般情况下,我们在接警后5分钟甚至更短的时间内就能到现场处理。”作为和AI搭档指挥交通的全国第一人,年出生的女交警郑熠炯说。“好几次当事司机都懵了,报警电话还没打,交警已经在边上了。”
年,杭州的延误指数为2.08,在全国拥堵排名第二。通过这几年“城市大脑”的综合应用,年,即使是在杭州全市地铁、快速路网施工占用19.2%道路资源的情况下,杭州的延误指数仍快速下降到1.64,排在全国拥堵城市第57位。
这一改变要从年说起。当时的阿里巴巴技术委员会主席王坚博士说:“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从红绿灯到交通摄像头,它们在同一根杆上,但从来没有通过数据被连接过,摄像头看到的东西永远不会变成红绿灯的行动。”
王坚和他的团队开始思考:可以通过给城市安装一个智能中枢来解决交通拥堵等一系列问题,而这一想法与杭州市政府不谋而合。
“城市大脑”从1.0到2.0
年,杭州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城市大脑”,并以交通治理为突破口,打通政务、社会数据资源,以数据驱动城市治理能力提升。
年10月,杭州市率先打造出“城市数据大脑”,在萧山区部分路段的初步试验中,“城市大脑”通过智能调节红绿灯,车辆通行速度最高提升了11%。
年10月,杭州“城市大脑”1.0正式发布:接管杭州个信号灯路口,试点区域通行时间减少15.3%,通过22公里长的中河-上塘高架的时间节省4.6分钟。在主城区,“城市大脑”实现视频实时报警,准确率达95%以上;在萧山,救护车到救护现场时间缩短一半。
年9月,杭州“城市大脑”2.0正式发布:杭州主城限行区域全部接入“城市大脑”,此外还有余杭区临平、未来科技城两个试点区域及萧山城区,总计平方公里,优化信号灯路口个,覆盖杭州四分之一路口,同时还接入了路道路视频。通过交警手持的移动终端,“城市大脑”已可实时联系多名交警。
年底,杭州城市大脑综合版在云栖小镇上线。这意味着,杭州“城市大脑”从此有了一个中枢系统,并从此前单一的交通领域扩展至城管、卫健、旅游、环保、警务等领域。
“城市大脑”里究竟装了啥?
在ET城市大脑的研发过程中,阿里云达摩院人工智能中心的研究成果多次入选国际顶级学术会议,数次刷新全球权威机器视觉算法测评平台的世界纪录。
通过先进的视频识别技术,不需新增路面设备,城市大脑通过接入杭城原有的摄像头、传感设备,在不同视频质量、光照、天气等实战场景中,依然能够根据细节差异快速有效识别各类路面状况,让没有智能芯片的传统球状摄像机具有了云端“读懂”万物的能力。
云端强大的流计算技术、视觉计算加速等方法,可以实时分析全城视频数据流,一旦发生交通事件,“城市大脑”可向交警“秒级报警”。
随着科技飞速发展,数据资源已成为未来城市发展中的决定性战略资源,而“城市大脑”就是承载这些数据资源的基础设施,它能激活沉睡的数据,形成“数据红利”服务城市治理、服务百姓生活。
目前“城市大脑”已打通融合交警、交通、城管、环保、消防等多部门数据,在交通治理、环境保护、城市精细化管理、区域经济管理等领域进行了探索,可以实现城市运行状态指标、综合评价指标等内容的实时计算,精准刻画城市“生命体征”乃至“毛细血管”运行的本质,并以数据资源支撑应用的智能化升级和业务的数字化转型。
同时,“城市大脑”通过实时融合的交通数据,能实时发现各路口信号配时问题,不再依赖人的经验进行局部的调整,而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配时方案进行全局优化,并最终实现区域内通行效率的整体提升。
在杭州高架道路的匝道上,50%的匝道路口信号灯无须人工干预,由“城市大脑”根据通行态势实现了智能灯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