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最好的白癜风专科医院在哪里 http://www.hhlsq.com/中华姓氏文化博大精深,笔者梳理百家姓氏时,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很多姓氏的大多是以封邑、封国为姓,还有就是以官名、职业为姓氏以及部分族裔改姓而来。前面几篇文章粗略写了一些姓氏的由来和他们的代表宗祠,今天笔者就来写写“高”这个姓氏。高姓作为中华古老姓氏之一,自然也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据记载,高姓最早出现在上古黄帝时期,《世本》载黄帝臣高元作官室。现在大多数高姓后裔以春秋时期齐太公吕尚的六世孙齐文公吕赤之子公子高受封于高邑,称为公子高,后世大多以公子高为得姓始祖。依照当时周朝贵族的礼仪,公子高的孙子傒取祖名为氏,为高傒。高傒在齐国为上卿时,迎立公子小白为君,就是齐桓公。高傒成为著名的渤海高氏的始祖。高傒7世孙高止在齐国遭到公孙灶、公孙趸排挤,出齐奔燕。高止9世孙高量为宋国司徒,高量10世孙高洪为东汉渤海郡守。高洪的一支后裔高隐、高瞻叔侄创立了渔阳高氏、辽东高氏,另一支后裔高悝创立了广陵高氏。渤海高氏的后人高伯祥又创立了京兆高氏。姜姓高氏族人大多尊奉高傒为得姓始祖,亦有尊奉高渠弥(姜渠弥)、高克为得姓始祖者;另外春秋时期齐惠公之子公子祁,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以王父字为氏。齐惠公元是齐桓公小白与姬妾少卫姬所生的儿子,当了10年齐国国君。齐惠公的儿子叫公子祁,字子高,其后代也以高为姓,为山东高氏;此外部分高姓源自于少数民族改姓而来,如北魏孝文拓拔寔娄氏部落改为高氏,后融合于汉族,是为河南高氏之一;还有就是部分满族汉化改姓为氏,如满族高佳氏、满族多啰氏,亦称刁落氏、啁噜噜氏,后多冠汉姓为高氏、赵氏等等。在秦汉之前,也就是春秋时期,高姓主要活动在黄河流域以及华北地区。到了战国后期,高氏开始逐渐南迁,随着秦汉中华一统后,高姓的足迹已经遍布于华北、陕甘宁以及中原地区。而进入到东汉末期,在山东地区形成了历史上最著名的渤海高姓,此时是高姓最为鼎盛时期。到了五胡乱华时,中原人民为了躲避战乱,纷纷向四周大规模迁徙,有渡过长江迁往南方,还有相当多迁徙到朝鲜半岛以及日本。宋元时期,高姓大批移民迁至于江南各地,尤其是江浙地区。在今日的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钱塘江边的南阳镇的白虎山南侧的龙虎村,矗立着一座当地非常有名的祠堂——岩门高氏宗祠。高氏宗祠始建于清顺治年间,至今已有多年历史。高氏宗祠掩映于青松翠柏的环抱之中,朴实大方,是典型的江南徽式明代建筑,粉墙黛瓦,飞檐高梁马头墙,古朴典雅。宗祠正大门上雕刻着“高氏宗祠”四个大字,周边各种画案环绕,正大门口两边是皇朝旗杆石,左右边门上刻着“实实”“枚枚”四个字,四周为高大马头墙,是一座典型的江南徽式建筑。进入古祠,可见正大厅为报本堂,后进藏书楼、礼仪堂,前门楼靠背戏台,东西两厢楼房。堂内有许多文物古迹和文人墨客的诗联墨宝,特别是乾隆皇帝的御笔题诗,光彩夺目(可惜该祠毁于“文革”)。祠堂外道东南侧室道光皇帝圣旨碑亭。在宗祠大门东南侧有奉道光皇帝圣旨建有的贞节亭,俗称“圣旨碑亭”,始建于道光四年十一月(.11),是目前保存完好的古建筑。碑亭全用绍兴柯岩青石凿成,构思精巧,结构坚固,亭顶雕有双龙抢珠图案,朝南沿梁上刻有“名世清风”四个大字,朝北沿梁上刻有“令誉重光”四个大字,宽三尺、高一丈的贞节牌坊竖于碑亭中间。牌坊四周雕有国宝图案,牌坊上段朝南面雕的是双龙吐珠,北面雕的是双凤吐喜,牌坊中间,上有“圣旨”两字,下为“旌表已故太学生高敬修之妻冯氏立”。右侧为“兵部侍郎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浙江等处地方理全省营务兼管粮饷管理盐政帅题”,左侧为“道光肆年拾壹月”。碑北侧中间刻有“松柏坚贞”四个大字,亭子的四根石柱上刻有六副对联。整个碑亭所有字迹清晰可见,即使在文革时期也没有受到任何一点损失。一直来这“圣旨碑亭”成为江南南沙大地特有的一件标志性历史珍迹。现被杭州市园林文物局确定为历史文物保护亭。现在展现在世人面前的高氏宗祠,是年岩门高氏宗亲会群策群力,发扬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的精神,历时三年多时间,募集投入资金多万元,在宗祠原有遗址上重修而成,同时也重修了岩门高氏宗谱。据岩门高氏族谱记载,其始迁祖是大宋高翥(-),至今岩门高姓人口已有数万之众,在当地是一大姓,占南阳街道总人口的30%。 PS:郡望渤海郡、渔阳郡、广陵郡、河南郡堂号广陵堂:亦称江都堂、江阳堂、扬州堂。辽东堂:亦称扶余堂、襄平堂、辽阳堂、凌东堂。渤海堂、厚余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