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大脑,智慧之治新华社客户端

能不能用数据治理城市拥堵?杭州决定一试。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吴帅帅编辑陈融雪

年4月2日,在杭州市余杭区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指挥部内,杭州城市大脑精密智控防疫系统显示疫情防控动态各项实时数据(徐昱/摄)

常住人口破千万、机动车保有量近万辆、省会城市,对市民的交通出行来说,这样三个标签的叠加可能意味着路上体验并不会怎么舒心。

但近几年,自带这三个标签的杭州却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治堵成绩单:从拥堵指数常年排名全国前十,到现在各种榜单几乎难觅踪迹。与此同时,治理方式上的“柔软”也在被更多人称道:从“一刀切”式的管理,到按需调整信号灯为应急车辆保驾护航、允许外地车主“弹性”申请入城……在杭州治堵的结果和方法转变中,看不见的“城市大脑”成了其中关键的支撑和助推。

每2分钟一次全域扫描

多年前,一场技术咖们的闭门会上,还未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的王坚,第一次提出“以数据为中心”的分布式云计算体系架构想法。当时,在场的大多数人或看不懂,或不看好这一“云中漫步”式的想法。

但不过10年,位于杭州市区西南的云栖小镇已汇集了全国近45%的云计算人才,阿里云、数梦工场、政采云等相继落户于此。云计算也在城市管理上找到了深度应用的场景。

年,随着基础算力的提升、云计算服务器的成熟、数据采集设备的普及……“城市数据大脑”的概念第一次在杭州这片土地上被提出。能不能用数据治理城市拥堵?杭州决定一试。

经过杭州市政府批准,当年这一项目就开始在杭州萧山区的一片试验区域启动:阿里云的工程师们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通过智能摄像头“感知”的数据,调配红绿灯时间,让救护车辆高效通行。

仅用了一年的时间,“城市大脑1.0”就正式与世人见面:杭州市区个信号灯路口由城市大脑掌管;针对拥堵、违停、事故等方面问题报警,日均报告数达次以上,准确率为92%;同时,在救护车优化调度等事件处置中,城市大脑通过管控红绿灯,平均可节省救护车到达现场时间7分钟……

而如今,城市大脑已覆盖杭州平方公里辖区,通过视频AI计算,每2分钟可完成一次全区域扫描,自动识别40余种道路交通事件。

报警之前,交警已到

城市大脑是什么?

王坚对本刊记者表示:“一个自然的逻辑和趋势是,全球城市发展到今天,需要引进一个新的基础设施,这就是‘城市大脑’。中国在人类城市发展上,能够贡献一个新的基础设施,这很难得。互联网是一个新的基础设施、计算是一个新的生产力、数据是一个新的生产资料。”

据介绍,目前在杭州,城市大脑在道路交通上的思考能力已经从最初控制个信号灯,发展到对多平方公里城市道路实时监控,并可以智能化识别、反馈和安排处理道路交通事故。

阿里云智能城市大脑首席架构师张琪伟说,城市大脑首先解决了一些过去无法解决的静态问题。“原本我们可能只能知道城市的汽车保有量等数据,但是这对我们出行来说并没有太大帮助。”他举例说,比如一个城市的高峰时段到底有多少辆车在路上跑?高峰和非高峰时段,数量的差异有多大?

通过智能摄像头的捕捉,城市大脑对杭州的交通出行做了摸底:杭州非车流高峰时期,路上大约有20万辆车;最堵的时间段,路上大约有29万辆车,两者仅相差9万辆。

城市大脑技术攻关团队认为,有了这些基础信息,在杭州多公里的道路上,就有了更多新的方式来解决综合交通问题:比如,一辆车该怎样更好地通过这个路口?杭州高架上,每一辆车如何进入高架,都会通过城市大脑的计算。

计算结果显示,通过城市大脑,杭州某些路口的通行效率能提高至50%,最低提高15%。针对特种车辆通行,实战救援能平均提速50%,平均节省时间30%,平均控灯率90%以上。

与此同时,城市大脑还能对交通出行形成动态识别和管理。

前不久,杭州市民刘女士曾在市区高架上发生过一起轻微交通事故。当她下车查看情况、查阅保险信息后准备报警处理,交警已到跟前。

刘女士说,这一次经历让她真切感受到了城市大脑发挥的作用。

张琪伟对本刊记者说,未来,城市大脑将成为整个城市的智能中枢,可以对整个城市进行全局实时分析,利用城市的数据资源优化调配公共资源,最终将进化成为能够治理城市的超级智能。

据阿里云提供资料显示,目前国内外已有20余个城市通过城市大脑实现管理智能化。通过融合交警、交通、城管、环保、消防等多部门数据,城市大脑已经开始支持这些城市在交通治理、环境保护、城市精细化管理等方面的创新实践,治理应用场景多达48个。

“例如,城市大脑目前已经推出‘先停车后付费’‘就诊人数实时感知’‘旅游线路设计’等功能。未来应用场景将更加广阔。”阿里巴巴集团首席技术官张建锋说。

年4月13日,杭州城市大脑运营指挥中心外景

从“救火式治理”到“预判预警”

基于数据的沉淀和技术的迭代,杭州城市大脑的应用场景正在拓展。

余杭区是杭州市最大的市辖区之一,人口密集产业集中,社会治理难度不小。年7月起,这里的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搭载了“智慧中枢”——城市大脑。

本刊记者在该区中心智能大屏幕上看到,这里搭建的杭州城市大脑余杭平台承载了交通、卫健、城管、消防等9大模块。

突然,一条火警信息弹出,显示辖区内某道路上发生了车辆起火事件。

通过城市大脑的智能分析,这一火情的发生位置被立刻锁定。与此同时,主屏幕自动跳转到三维建模的城市地图,并在一侧出现了附近4路治安监控传回的实时画面。这一过程中,指挥中心迅速和辖区消防大队建立了实时联系……

“实际上,城市大脑的反应速度还能更快。”余杭消防救援大队副大队长申屠石磊介绍,通过物联网将辖区出租房的烟感探头接入城市大脑,大意的事主还未发现火情报警,烟感探头捕捉的数据已经向指挥中心报警。火情发生前,现场已经有社区消防站工作人员上门提醒处置了。

申屠石磊说,城市大脑不仅让应急处置更加迅速,还改变了消防监管、灭火作战许多传统模式。“比如,以前赶往火灾现场,只能得到粗略的现场情况描述,现在通过指挥中心、单兵端的智能联动,可以快速了解火场情况,提前制定救援方案。”

本刊记者注意到,这一改变的背后,是城市大脑消防模块集合的10万多个智能烟感探头、余个充电桩和个微型消防站等实时数据。

年8月,在杭州一起道路坍塌应急事件处理中,城市大脑亦参与了相关部门的高效协同。

“通过城市大脑,参与处置的相关人员能第一时间掌握情况,并与交警、地铁、燃气集团等相关单位高效协同,短时间内疏散了受影响的户居民,最大程度减少损失和人员伤亡。”杭州市数据资源局局长郑荣新说。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徐林表示,城市大脑的应用使社会治理从“救火式治理”变为“预判预警”,从碎片化治理变为整体性治理;探索了“用数据说话、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决策、用数据创新”的智慧治理模式。

让管理“润物细无声”

如果说功能的拓展是量变,那么思路的转换则是城市大脑带给未来城市治理的一种质变。得益于城市大脑,决策者、管理者可以利用数据获得实时分析,实现公共资源优化调配,推动城市管理智能化、精细化。

在杭州西湖,音乐喷泉一直是国内外游客喜爱的夜间游览项目,但旅游旺季近万人的平稳疏散却成了景区管理的难点之一。

为了防止意外事故发生,固定放置的硬隔离围栏原本不可或缺。不过,现在有了新的安全解决方案——通过城市大脑对景区人流动态分析,硬隔离围挡年均设置天数已下降为36天,管理变得“润物细无声”。

这样的改变并非孤例。年,不少非杭州车牌车主收到一份福利:可通过手机自主申请“非浙A急事通”,享受一年最多12次的限行时段通行权。

对此,杭州交警相关负责人介绍,如果不是城市大脑强大的数据抓取、分析,只能采取传统的管理模式。而现在“柔性”的管理更加体现出一个城市的开放和温度。

张琪伟说,作为未来城市的基础设施,城市大脑不像道路、电网那样具有具体形态,但是这种“无从感知”将会在更多场景中让市民“深有体会”:通行顺畅了,就诊快捷了,停车方便了……随着获得感增多,这一基础设施亦将日益“不可或缺”。

“下一步,城市大脑的目标已不只是单点功能的优化,而是让城市管理更加协同高效,同时预防潜在的技术风险。”阿里云城市大脑总监崔岸雍说。

据介绍,这样的协同将以城市算法服务平台、城市数据资源平台、城市计算资源平台为基础,通过城市大脑实现多场景的应用。

“城市大脑发展背后离不开政府的数字化转型,将政策规划、社会治理和技术创新、应用场景紧密结合,核心目的是实现善政惠民兴业。”张琪伟说。

据初步统计,杭州目前每天有来自全市70多个部门、企业的数据汇入“城市大脑”,日均新增数据超过万条,涵盖警务、交通、城管、文旅、卫健等11个大系统。

数据大开源的同时,由于应用场景产生“压强”,推动了数据在部门间的流动共享。目前,以杭州所在的浙江省为例,该省通过政务上云,已构建全省统一的公共数据平台。

“浙江省政府部门间平均每月调用、共享的数据已达万次,数据每多一次在‘云’上的调用流动,意味着在政务服务上,让群众办事少跑腿;在社会治理上,更加高效精准。”浙江省大数据发展管理局局长金志鹏说。

张琪伟表示,数据智能正在努力推动城市治理进入一个正向循环:通过更优的数据智能推动更好部门协同,更好部门协同挖掘了更多的应用场景、提供了更多社会民生服务,最后这些场景、服务又会沉淀更多数据,推动智能化加速。“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城市中的个体都是数据的创造者,也将是智慧城市的受益者。”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hy/5491.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