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解红娟编辑/马媛媛)4月25日,杭州年集中供地第一批地块正式出让,合计出让60宗涉宅地(含2宗人才租赁用地),总面积亩,总建筑面积.7万平方米,总起价.9亿元。
和之前的竞拍规则不一样的是,杭州此次供地采取同一时间5宗地块同时竞价、且5宗地块为不同区域的策略。
在时间如此紧凑的安排下,60宗宅地于早间9点开拍、11点30分前结束竞价,历时不到3小时,其中1宗地块流拍、27宗底价成交、9宗溢价成交、23宗地块达到中止价(溢价10%)进入“一次性报价+摇号”出让阶段。
截止4月25日晚间,杭州第一批地块中竞价触顶的23宗地块全部成交,分别花落万科、德信、大悦城()、坤和、建发、绿城、大家、滨江、葛洲坝()、众安、金帝等房企,至此,杭州年集中供地落下帷幕,最终成交金额.8亿元,平均溢价率3.6%。
出让细则不断完善
在年遭遇“过山车”剧情后,杭州集中供地市场似乎找到了土地出让、房企、房价之间的平衡。
一年前,杭州首次执行集中供地政策,由于处在摸索阶段导致部分土拍规则并不完善,表现在竞价规则上:土地达到30%溢价率后转竞自持比例,竞自持比例%后竞养老住房面积。
“无论是竞价、竞自持还是竞养老租房面积,都是在无形之中缩减房企的利润空间。”有房企人士曾向观察者网表示,在规模的压力下,不少房企只能硬着头皮拿地,以时间换利润空间。“但一味压缩房企利润空间并不是好事,因为房企会把利润压力转移到项目上,极有可能导致房屋质量问题。”
此外,随着房地产市场不断下行,杭州年第二轮集中供地受冷,开拍前夕17宗地块因故终止出让,剩余14宗地块成交价.46亿元,不到首轮供地亿元成交价的三成。
受此影响,杭州年内第三批集中供地采取“定品质+摇号”方式出让,上限溢价率为10%,并放松准入门槛,取消了一年以上房地产开发资质条件,取消同一集团成员企业参加同一公告中地块竞买宗数不大于5宗的条件。
由于给予了房企适当的利润空间,杭州第三批集中供地再现首次供地的火爆场景,35宗涉宅地中,有24宗地块竞价触顶待线下摇号、2宗地块溢价成交、9宗地块底价成交,总成交额.54亿元,略逊于收金千亿的首轮供地。
在杭州年首次集中供地中,规则得到了进一步的改善。按照新的竞得规则,线下一次性报价环节中的竞得人并非报价最高者,而是次高价者,且上限价格溢价不高于12%;此外,若多家房企报价均为相同次高价,须摇号定归属。
以良渚新城玉鸟路北杜文路东地块为例,该地块共有14份有效报价,其中有8家房企给出同样的次高价,最后经国立公证处摇号,万科竞得该地块,成交价36.98亿元,溢价率12%。
受上述规则调整影响,年的首次集中供地这延续了年底地块成交的火爆,60宗地块中有23宗地块触顶成交,最终成交金额.8亿元,较年第三轮集中供地更胜一筹。
本土房企强势回归
在本场集中供地的竞拍中,杭州本土的强势回归吸引了不少业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