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是学校教育的灵魂,是学校教育特色的标志,也是实现个性化教育和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更是推进幸福教育,追寻教育幸福的原点。
我觉得,学校的建设,不是大楼、塑胶跑道、运动场等硬件的建设,而是课程的建设;学校的竞争,不是分数、升学率的竞争,而是课程特色的竞争;学校的开发,也不是其它层面的简单开发,而是课程的开发。
尽管有国家的课程,我们必须不折不扣地执行,但是一所学校如果没有自己的课程资源,没有自己的课程体系,学生没有自己选择的机会,如果仅使用国家的统一课程,仅是刻板划一的教育内容和方法,如果只注重共性而没有个性,只注重机械地搬用而没有创造性地运用,则只会把具有千姿百态,个性迥异的学生教成同一张面孔,就像用同一个模子倒出来的一样。更何况再好的课程,它不一定适合每一所学校、每一间教室、每一个学生。
史蒂芬·柯维在《第三选择》中指出:“任何人只要留意看,都可以在每张独一无二的脸上感觉到孩子们那无限的期许。这些期许无法成真对社会来说将是无法估量的损失。”
我以为,“孩子们那无限的期许”能够“成真”,唯有丰富性、多样性、可选择性的课程。这样的课程可以帮助孩子选择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可以帮助孩子发现自己与众不同的地方,甚至可以帮助孩子走向伟大。我还以为,一所学校实施素质教育与否,进没进行个性化教育,师生学习生活是否幸福,只要研究一下学校的课程,看一看学校的课程表,就能够略知一二,晓其大概。我更以为,一个教师的专业能力,不仅体现在课堂上,而且更反映在对课程的建设、研发与实施上。
可以说,卓越课程既是卓越课堂的支撑,又是教师卓越与否的试金石。有一句话这样说,平庸教师忙于制造问题,普通教师忙于照本宣科,优秀教师忙于改进教学,卓越教师忙于研发卓越课程。
徐特立曾指出:“乡土和学校周围的事物,不仅可作教科书的补充,同时它本身就是现实的、活生生的教科书。譬如雨后春耕的绿野,掘煤采铁的矿山,晒盐打鱼的湖海,机器轰隆的工厂。你如果引导学生去实地观察,不独给他们以自然科学的知识,而且包含有公民课陶冶的重要价值,爱祖国、爱劳动、爱公共财物的公德心,必油然而生。试问还有哪样的教科书比这个更好?‘遍地是黄金,只要明眼人’。遍地是教材,只要有科学知识的人加以适当地运用,便是最切合实际的教科书,最能收到教学效果的教科书。”
所以推进幸福教育,追寻幸福的教育,架构幸福的课堂,我们应该有自己的幸福课程,自己的幸福课程体系。
一方面,应着眼于国家课程如何校本化、班级化实施,还要考虑哪些素养单靠国家课程不能很好地完成,需针对性开发校本课程、班级课程去配合跟进,同时还要做的是,围绕学校学生核心素养个性化表达,怎样进行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班级课程的融合,怎样与校园阅读、社团活动、研学实践、课后服务、综合课程进行统整,怎样实现从有什么、供什么课程走向缺什么、补什么,怎样从点状、零星、碎片化课程走向课程的立体化、系统化、最优化。另一方面,应通过各种手段打破不同文化、不同领域的壁垒,跨越不同学段、不同学科的边界,设置富有生活气息和生命活力的课程,遵循学校历史沿革、文化背景、办学理念,充分挖掘风土人情、地域文化、民间艺术,开发地方课程、特色课程、微型课程,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让每个学生得以个性化成长。北京市十一学校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依据国家课程,构建了一套分层、分类、综合、特需相结合的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多样化选择,让全校四千多学生“一人一课表”,在课程超市自由选择课程,进行个性化学习,为学生终身幸福奠基,为教育的幸福搭桥铺路,为中国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以典型引路和辐射示范。尽管北京十一学校对课程创建的大思路、大手笔,囿于各种条件与因素,有可能我们还无法复制,但是他们对课程的理念与做法,我们完全可以立足自身条件,从“小切口”入手,加以学习与借鉴。
行走于全国各地,发现很多学校和教师在课程的研发上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和探索,独具个性与特色的课程,为学校教育带来了蓬勃生机。
比如,四川绵阳市游仙区伟清小学,校园里有竹园,有竹根博物馆,有以“竹”为主色调所构建的校园竹文化,于是学校老师们研发了“竹”梦年华、“竹”渐成长课程。
比如,重庆市彭水县砂石小学老师们依据学校的地域文化及发展沿革,研发了“三陶”课程,即:陶艺,陶器制作,传承弘扬传统文化;陶冶,通过读书活动、社团活动、德育主题活动,熏陶濡染孩子情操;陶研,践行陶行知思想,以陶立校,以陶兴校。
比如,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银河实验小学,因一粒豆子无意中闯入课堂,于是打开了了一扇窗,开启了ー段有趣的课程之旅。情“豆”初开课程——了解豆子:收集、调查、论;“豆”智豆”勇课程—一豆子种养:观察、呵护、享;“豆”丽争艳课程—一豆子作画:设计、制作、欣赏;“豆”写年华课程——豆子入文:书写、记忆、交融。
比如,四川什邡市湔泜中学充分挖掘乡土文化、民间艺术,所形成的烙画课程、剪纸课程等特色课程,既彰显了孩子们的个性天赋,又很好地传承与发展了地方文化。
比如,江苏徐州市有一个叫张学君的班主任老师,她根据自己的名字“学君”研发了一个君子文化的班级课程,课程围绕竹、兰、梅、菊“四君子”,从吟、诵、写、画等方面进行梳理整理,形成特色课程,对学生进行君子文化教育,要求他们要做今日之孜孜学子,明日之谦谦君子。
比如,四川高县实验一小所开发的一系列快乐数学课程、开心阅读课程、传统节庆课程、开学课程、毕业课程、二十四节气课程等,更是给每个孩子铺就了一条条生命成长的通道。
比如,四川大邑县南街小学,丰富的创客课程、艺体活动课程、环保教育课程、德育主题课程,让学校特色鲜明,个性分明,为孩子们的发展提供了不同的、适切的课程赛道。
课堂的变革的根本在于课程,对接新课标的基础在于课程,孩子的个性化成长的关键也在于课程,“双减”下真正实现减负提质的前提更在于课程,破译教育所有的基因与密码都在于课程,为此,我们都应该具有课程意识和课程行动,在我们的校园与教室,都应该绽放绚丽的课程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