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时空作者汪天飏一直以来,北纬三十度被认为是“人类文明发生线”,长江流域的诸多文明也围绕着这一纬度蔓延而生,汇入大海,延续至今。长江流域按照上、中、下游划分,依次可分为巴蜀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而长江也成为文化、商贸交融的大动脉。位于上海市临港新区的中国航海博物馆的“江海共潮生:长江与海洋文明考古文物精品展”,向我们展示了见证这些历史变迁的珍贵文物。
泛舟而上地图导航
作为水上交通的重要载体,船舶让点状的文明出现了对话的可能。最早的船是谁造的呢?中国古代有伏羲、共鼓、货狄(黄帝的两个大臣)、番禺、巧垂、虞姁、化狐、伯益以及大禹作舟的传说。
在船舶诞生之前,先民也制造了竹排、木排抑或羊皮筏子作为水上活动工具。有学者认为,船舶真正的直系祖先是独木舟,《周易·系辞》中记载“刳木为舟,剡木为楫”,简单记载了剖开树木做船、削木头做浆的造船工艺。早在年,杭州市萧山区跨湖桥出土了距今年的独木舟;8年后,又在浙江余杭毛山出土了年前的独木舟。
但值得注意的是,即便木筏和独木舟都使用树木,但这两者之间不存在互为进化的关系,独木舟不是由木筏演进而来。
与此同时,在长江上游,船只在满足航行之需的同时,也成为了祭祀的场所。西汉的船纹铜鼓便刻画了在船上祭祀的场景。作为云南省博物馆镇馆之宝之一,这一船纹铜鼓造型端庄,铸造精细,纹饰华美,光泽闪亮如新,是石寨山型铜鼓的最高成就者。鼓面饰太阳纹,鼓胸有四组船纹,船身狭长呈弧形,首尾以鸥鸟头尾为饰,船上有巫师、划桨者、掌舵者等众多人物,头戴羽冠。腰纵分成十四格,格中有羽人对舞和剽牛等图案。纹饰记录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祭祀活动,祭祀的目的是为了祈求甘霖自天而降,以便适时耕种,获得丰产。
西汉广南羽人船纹铜鼓,云南文山州广南县阿章寨出土,云南省博物馆藏,图源:中国航海博物馆
造船技术的发展扩张了人们对周遭乃至更大世界的认知,地图彰显了人们对世界的认知。关于地图的可靠记载可以追溯至周厉王时期的“散氏盘”铭文(内底铸有铭文19行、字,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这段铭文记载了西周散与矢两国以地图调节土地纠纷的事。而至明代,《大明混一图》首次描绘出南部非洲,明朝的皇帝可以从这张地图中看到半个世界。原图长3.86米,宽4.75米,彩绘绢本,是目前已知尺寸最大、年代最久远、保存最完好、中国人自己绘制的古代世界地图。
大明混一图(复制件)
溯流而行商运繁盛
随着航行技术的发展,长江各地交流的壁垒不断被突破,商运得以逐渐兴起而繁盛。战国时期的鄂君启舟节便是早期航行交通的力证。鄂君启舟节用青铜铸成,分舟节(2件)和车节(3件),是楚怀王颁发给其子鄂君启,用于商贸通关的免税凭证。
战国鄂君启舟节(复制件),安徽寿县城东丘家花园出土,安徽博物院藏
舟节用于水路运输,节上铭文规定了鄂君使用船只的限额是艘,记录了从鄂(今鄂州)到郢(今荆州)的水陆交通路线、车辆及船只的调配、沿途所享受的特权等,还严格规定了水陆运输的范围、车船的数量、载运货物种类和有关折算办法,以及禁止运送铜与皮革等物资的具体条文。
根据舟节铭文记载,学者们推断至迟至战国时期,汉江作为长江的支流已经是沟通关中、中原一带与楚国的重要水上通道,兼具经济与军事价值。
到了宋元时期,汉江流域的九江依靠长江便利的水路交通,商贸兴旺,茶叶、木材、木炭、棕片等行销全国。下图中铜印所属的“烧钞库”是元代负责销毁残损纸币的机构。此铜印梯形钮,印面为正方形,印文为阳刻八思巴文“江西等处行中书省烧钞库印”,印背刺有相应的汉字,落款为“至元三十年七月日中书礼部造”。这是目前国内发现的唯一烧钞库铜印,是当时九江经济繁荣、商贸昌盛的见证。
至元三十年“江西等处行中书省烧钞库印”铜印,江西九江山川岭基建工地出土,九江市博物馆藏
至明清时期,徽商兴起,长江水路是微商活动最为频繁的商路之一。此类长江水路程通常是由京口(今江苏镇江)或仪真(今江苏仪征)溯江而上,一直到长江中游的汉口(今湖北武汉),有的还进一步到达湖北的荆州、沙市,或湖南的湘潭、永州。在常年的旅行和贸易实践中,徽商创作、改编或抄录了大批的路程书:一类是纯文字的路程,包括众多地名及间距里数的简单记录,以及各式各样的路程歌;另一类则是配有插图的路程图记。
清徽商《湖广至扬州水程歌》,安徽博物院藏
水运作为当时成本最低的交通方式之一,大批徽商借其外出务工经商,终成“无徽不成镇”的局面,这些由徽商创作、编辑或抄录的路程书,记录了沿途各处地名之间的交通里距、水陆情形、治安状况、物产风俗、头关纳税乃至名胜古迹方面的内容,在当时主要供人们经商、科举以及进香、旅游之用,也揭示着长江对于沟通中国各地的重大意义。
江海共生文明交融
浩浩长江入海流,文明之间的对话也在流动之中汇集、交融。沿长江上游至下游各区域,此次展览同时展出了不少彰显跨文化互动的展品。
西汉蚀花珠琥珀珠红玛瑙珠串,云南昆明晋宁石寨山古墓群出土,云南省博物馆藏
在滇国墓地中发现的许多具有异域元素的珍贵器物,为我们揭开了多年前滇国对外交往的神秘一角。当时西南地区已有民间通道沟通南亚、印度洋一带,滇国出土的海贝、玻璃珠、孔雀石、玛瑙、琥珀饰等可能就沿此通道传入。此器玛瑙采用的蚀花工艺来自西亚,最早出现于巴基斯坦信德省的萨温城。它运用玛瑙在特殊环境下变热变红的特性,提高玛瑙的红色,同时在上面装饰纹饰。
东晋玻璃碗,江苏南京仙鹤观6号墓出土,南京市博物馆藏
公元3至7世纪是伊朗高原玻璃业最为兴旺发达的时期,制造的精美高级玻璃器皿供上层社会享用和出口,被称为“萨珊玻璃”。此玻璃碗白色微泛青,透明度好,玻璃中含有不少小气泡,检测其残片成分发现属钠钙系统玻璃,不同于中国的铅钡玻璃。碗腹及底部饰有四周磨光略内凹的竖长椭圆形花纹,这种磨花工艺也是萨珊玻璃的典型风格。它成为六朝时期长江流域与海外贸易往来的重要见证。
或许可以推测,在大兴佛教的东晋,引进琉璃,与佛教中“七宝”之说有所关联。在佛教中,七宝指人间最宝贵的七种宝物,是供修行的圣物。不同佛经对其内容说法不同,而金、银、琉璃、砗磲、玻璃、玛瑙是公认的。
唐酱釉胡人骑俑,江苏南京秦淮河西水关出土,南京市博物馆藏
西水关是内秦淮河的出水口,与长江相连,交通货运繁忙。西水关古秦淮河航道发现的沉船和长沙窑瓷器,反映出古时西水关的繁华景象。这一唐代的酱釉胡人骑俑塑造了骑在狮子上的胡人形象,造型生动有趣,是南京与海外密切交流的见证。
唐长沙窑青釉褐彩贴葡萄纹执壶,江苏南京秦淮河西水关出土,南京市博物馆藏
秦淮河西水关出土的长沙窑瓷器纹饰精美,器型丰富,有执壶、碗、罐等,以生活实用器居多。壶上皆模印葡萄纹图案,充满异域风情。
清琉璃国盖碗,上海金山华严塔出土,金山区博物馆藏
明清时期,位于中国东南太平洋上的岛国琉球是中国的藩属国。此盖碗反映了当时上海与琉球的往来。碗盖内书“道光戊申八月琉球国碗旎檀香盖华亭吴志喜誌”,碗身有冰裂纹。
随着地球进入大航海时代,中国也不得不参与进东印度公司扩张的版图之中。17世纪初,荷兰人首先将中国茶叶引入欧洲,对近代中西茶叶贸易的兴起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历史推动作用。近代早期的中荷茶叶贸易,基本由荷兰东印度公司垄断经营。
清荷兰东印度公司与中国茶叶贸易铜质印章,中国航海博物馆藏
这又是一个全新时代的开端,更广阔的跨洋交往随之展开。
其他重要文物
战国三十眼琉璃珠
湖南长沙浏城桥2号墓出土
长沙博物馆藏
为圆管形珠,通体呈绿色,中间有穿孔可供佩戴。器表突出30个半球形颗粒,颗粒底部饰白色圆圈纹,状似蜻蜓眼。该珠形体硕大,在同时期的琉璃珠中十分罕见。经激光检测分析,琉璃珠含钠钙成分,不含铅,与同时期的国产琉璃不同,应该是通过贸易由西亚传入的产品。
战国错金银犀牛铜带钩
四川昭化宝轮院船棺葬出土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
在古代传说中,犀牛具有镇水、辟邪等作用。此带钩呈犀牛形,犀牛体型健硕,鼻上有双角,前鼻长且弯曲,鼻端伸出一柱形钩喙。通体饰卷草纹,用以表现犀牛皮肤的褶皱,纹饰绚烂而有致,极具装饰效果。
战国越王鹿郢剑
湖北荆州雨合乡官坪村出土
荆州博物馆藏
此剑为双箍圆茎同心圆首,宽格镶绿松石,剑格两面均有错金铭文,正面为“戉(越)王戉(越)王”,反面为“者旨(诸暨)於睗”,於睗即鹿郢。据《竹书纪年》记载,鹿郢是越王勾践之子,公元前-前年在位。此剑发现于楚地,可能为战争、礼聘往来等铸造。
秦彩绘牛马鸟纹漆扁壶
湖北云梦睡虎地44号墓出土
湖北省博物馆藏
舞蹈俑
击鼓说唱俑
参考资料
金秋鹏:《中国古代的造船与航海》,中州古籍出版社年。
何国卫:《行舟致远杨帆丝路——何国卫船史研究文选》,南京大学出版社年。
顿贺:《中国古船木构技术的演进》,《人海相依:中国人的海洋世界》,上海古籍出版社年。
梁二平:《海图上的中国:中国古代海洋地图举要》,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年。
冯天瑜、马志亮、丁援:《长江文明》,中信出版集团年。
图片
汪天飏
排版
小谢
设计
子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