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瞭望」
◆如果说初次分配是市场主导的“无形之手”,再分配是政府主导的“有形之手”,三次分配则是社会参与的“温柔之手”
◆在各乡镇街道大力发展民间基层公益慈善组织,打通慈善募集和救助的“末梢神经”,实现“捐在基层、用在基层、互帮互助、同村共济”
◆变少数人参与慈善为人人参与慈善事业,变单一的慈善形式为全社会多元的捐助体系,变单向施受的慈善为双向受益的慈善,让慈善成为一种流行文化
文丨《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关俏俏崔力邰思聪
年11月23日至25日,民政部、国务院国资委、国家乡村振兴局等多部门共同举办第九届中国公益慈善项目交流展示会,吸引了家机构、个项目、种产品申报参展。展会以“汇聚慈善力量,助力乡村振兴”为主题,聚焦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新使命,着力发挥慈善事业三次分配作用。
如果说初次分配是市场主导的“无形之手”,再分配是政府主导的“有形之手”,三次分配则是社会参与的“温柔之手”。作为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基础性制度安排,三次分配对促进公益慈善事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意义重大。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慈善事业取得长足发展。根据民政部数据,截至年底,全国登记的社会组织已经超过90万个,全国登记的慈善组织达到个,净资产近亿元,注册志愿者已达到2.09亿人。公益慈善力量在脱贫攻坚、抢险救灾、弱有所扶等领域成为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近期,《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对全国多地慈善事业发展进行深度调研。受访业内人士和专家学者普遍认为,充分发挥三次分配的调节潜力,形成有力的慈善支撑,需进一步提高公益慈善组织的透明度、公信力和专业化水平,推动中国的慈善事业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
强化税收激励实际效果
税收,是二次分配的有力手段,它同样也会影响三次分配的实际效果。增强税收政策的激励作用,将有效促进慈善事业的发展。
多位专家表示,三次分配的规模与税收激励密切相关。从当前的实践来看,完善与慈善法配套的慈善税收减免优惠政策,建立健全捐赠激励机制、财税优惠制度等制度体系至关重要。
一方面,应“疏堵”相济完善慈善税收政策。在山东工商学院党委书记白光昭看来,可参考其他国家在捐赠激励方面采取的税收相关的“疏堵”结合的方式。疏,指的是慈善公益事业捐赠的免税待遇,以具有较强操作性的免税法律法规作为保障;堵,指的是采取较高的遗产税、赠与税、奢侈品消费税等,调节收入分配,促进公益慈善发展。可望调动社会群体参与三次分配的捐赠热情。
近年来,全国一些地方慈善事业快速发展,政策制度日趋完善,慈善公益项目影响力逐步提升。比如浙江省。自年我国第一部慈善法颁布实施以来,浙江陆续出台全国首部慈善领域省级地方性法规、《关于加快推进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等,为慈善事业健康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全球化智库(CCG)主任王辉耀建议,加大对个人及企业捐赠的税收优惠,完善相关法律法规,鼓励营造热衷公益的良好氛围。同时,严厉打击企业及个人利用公益慈善偷税漏税及诈捐等不法行为,维护慈善事业的公信力。
另一方面,应明确税收激励主体,优化税收政策流程。“个人所得税法、企业所得税法都规定了要按照慈善法去落实税收减免政策,但慈善法却未明确享受慈善税收优惠的具体条件。”深圳社会组织研究院院长饶锦兴说,一些部门在税收优惠资格上附加了额外条件,这导致在实际操作中,只有一部分机构能够获得税收优惠。
浙江省社会学会会长杨建华说,目前我国的慈善税收减免程序还比较复杂,执行税收减免政策的工作机制还需进一步理顺,沟通反馈渠道需进一步畅通,这都增加了捐赠人的时间成本,降低了成功减税的可能性,容易挫伤捐赠者的慈善积极性。
受访专家建议,应在避免恶意避税和损害他人利益的前提下,降低企业和个人捐赠的税务抵扣门槛和认证手续,推进公益事业捐赠票据跨省互认,实行捐赠票据电子化,方便捐赠者在个人所得税纳税申报环节实现捐赠抵扣。
数据化治理让慈善更透明
近年来,水滴筹、轻松筹等网络救助平台成为公众慈善行为的重要选择,信息网络在扶危济困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过去在信息不透明的情况下,民众捐款给慈善组织,但不知道捐款怎么用、用到哪里。即使有捐赠意愿,也担心慈善组织公信力不够而望而却步。”饶锦兴说。而技术进步,让公益慈善的全过程发生了变革,利用数字化手段可实时追溯捐款走向和效果。
“捐助者需要了解捐出去的钱物是否放心,是否能够实时追溯,受捐者是否得到了精准帮助。”参与打造“云上公益”的浙江通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许林伟说,公益慈善的数字化治理致力于实现数据互联、跨界协同,既增强信任感,提高敏捷度,又能帮助公益机构重塑公信力。
多位专家建议,积极借助互联网、信息化技术,建立跨部门、多层次、信息共享的慈善信息平台,提高慈善组织的公信力,进一步调动人们参与公益慈善的积极性。
一方面,加快建立公开透明的组织运行机制与信息机制,建立公益慈善资金使用反馈机制,增加善款善物流向的透明度。年3月,“云上公益”发布的“云上公益大脑”在杭州梦想小镇上线。这个由浙江省民政部门牵头主办的互联网公益慈善平台,可有效汇集全省各类公益慈善数据,慈善组织可一键发布公益活动,政府相关政策动态可一屏展示,群众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手机参加慈善活动。
杨建华说,浙江将各类慈善公益服务组织与需要帮扶救助的对象纳入平台,建立相应慈善帮扶救助应答机制,实现救助信息共享、实时更新、有效精准救助和及时救助反馈,提升民间慈善组织的服务能力和水平。
另一方面,建立公开透明的监督渠道,接受政府、社会舆论、公民个人以及社会媒体监督,提升慈善组织的公信力。
近年来,安徽各市、县依托政府网站、政务服务平台,灵活运用政务新媒体、新闻媒体、手机短信、公告栏、宣传手册、信函、“明白纸”等方式精准推送,确保人民群众看得到、听得懂、能监督,推动社会公益事业建设领域信息共享和数据开放。
“强化社会监督,鼓励支持捐赠人、新闻媒体和社会公众对网络慈善进行监督,建立健全行业评估机制,确保评估信息公开,结果公正。”中国慈善联合会副会长刘忠祥说,还要提升信息化、数字化监督水平,发挥云计算、大数据优势,探索建立多功能、分级赋权的慈善信息化系统,提高自律和他律的精准性和有效性。
精准定位让慈善更专业
枢纽型社会组织公羊会,组织成员开展专业救援、助老扶残等公益慈善活动;萧山信息港小镇“e港同心荟”为创新创业者提供政策咨询、法律援助、生活帮助等服务;“云上白牛·同心荟”帮助当地群众开展直播带货培训,助力乡村振兴……近年来,杭州精准施策,鼓励各类慈善组织立足特色资源,参与公益慈善特色服务。
随着社会需求的多元化,公众对慈善的需求也进一步细分。专业化成为慈善组织发展的必然趋势。
受访专家表示,目前从慈善组织的定位来看,绝大多数慈善组织将所有合法的慈善目的列入章程中,使其成为具有“一般慈善目的”的综合性慈善组织。然而,从事特定慈善目的的专业性慈善组织却不多,以推动行业发展为目标的枢纽型慈善组织则更为稀缺。
定位的精细化,是慈善组织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浙江工业大学法学院副院长吕鑫说,应避免和减少慈善组织的同质化发展,逐步走出一条职业化、专业化、社会化慈善发展道路。
记者调研中发现,慈善资源的本地化和慈善政策的社区化,有助于提高三次分配的有效性。
年9月9日,杭州市萧山区首批镇村两级“新乡贤共富基金”集体授牌成立,累计总额达万元。共富基金由新乡贤捐赠成立,主要用于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奖教助学、公益慈善和美丽乡村建设等,特别是开展各类公益活动,推进学有优教、病有良医、老有颐养、劳有应得、弱有众扶,让群众生活有保障、有尊严。
一些基层干部和专业人士建议,探索建立慈善组织孵化基地,大力在各乡镇街道发展民间基层公益慈善组织,打通慈善募集和救助的“末梢神经”,实现“捐在基层、用在基层、互帮互助、同村共济”。
慈善组织的专业化,关键在于人才队伍的专业化。
当前,我国学历教育尤其是本科及以上教育中,没有设置公益慈善管理相关专业,加之行业待遇保障不足等问题,导致公益慈善行业人才供给不足。
“应进一步突出慈善组织的专业化特征,开展常态化、系统化、科学化的培训和继续教育,注重专业人才培养和专业能力培育,让专业化、职业化的高素质人才队伍,有力促进慈善事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吕鑫说。
专家建议,进一步完善公益慈善组织的人才激励保障机制,包括薪酬体系、职称序列、福利保障等,努力让专业人才培养机制真正走上正轨。
人人参与慈善
23年来的每个冬天,浙江省宁波市慈善总会都会收到落款为“顺其自然”的汇款,总额已达万元。而年的11月23日,是其捐款金额最高的一次,达万元。
挂号信中没有留名,只是写道,“我作为群体中的一员,特献上一份微薄的心意。坏事不做,好事不说,顺其自然。”23年坚持捐赠,富有爱心、不求回报,“顺其自然”一直在为慈善事业做着自己的贡献。
慈善,不仅是物质的救济,更包括弘扬慈善的观念,塑造人人乐善好施的社会环境。
在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副教授周如南看来,乐善好施,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但目前,我国的公益慈善文化氛围不够浓厚,这一定程度反映出民众对公益慈善的认识不够深刻。一提起慈善,大家首先想到的是捐款捐物、好人好事、扶贫济困,对公益慈善者也有舆论层面的道德完美要求,一定程度上对企业或个人参与慈善事业的积极性产生负面影响。
“不敢捐的问题,更多的是公众对慈善的认知不到位。”江西省社会科学院经济所所长麻智辉表示,要建立保护机制,对被诽谤的组织或个人要及时辟谣澄清,保护公益慈善者的合法权益。
受访专家说,实现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应凝聚多数人共识,转变少数人参与慈善为人人参与慈善事业,变单一的慈善形式为全社会多元的捐助体系,变单向施受的慈善为双向受益的慈善。
白光昭建议,通过多种方式建立新时代的财富伦理观,加强慈善文化建设力度,推动传统慈善文化进社区、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增强公众慈善意识,让慈善成为一种流行文化。
刊于《瞭望》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