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闻王裔杨蕾记者郑丽华14年前,在萧山城厢街道文化路东阳桥边,出现一个免费爱心茶摊,成为当年的网红打卡地。一口白色的搪瓷缸,一张圆底小方桌,几摞一次性纸杯,就是这个供应点的全部“家当”。年,王月仙奶奶同几个老伙伴摆了这个茶摊,免费为过路的行人供应茶水。之后,王奶奶独自撑起这个茶摊,又坚持摆了好几年,直到自己身体不适。这个茶摊却一直留在“城厢人”记忆深处。王月仙奶奶没想到的是当年的善举,如今已经得到了传承。今年,街道挖掘王奶奶免费为行人提供凉茶的故事,创作了《清风里来碗茶》宣传诗,同时专门设计IP形象,在社区开起了茶馆,打造百尺娄清厢茶馆、陈公桥清心驿站、东阳桥清源茶室、清风小铺手推车等多个主题清廉茶馆基地。将茶和清廉有机结合,让清廉文化走进居民日常生活。比如清厢茶馆设置了漂流共享小站、“廉合分享在线”等场地,日常开展清廉小剧场、微课堂等活动。清心驿站通过社区与辖区共建单位结成“清廉盟”,发出“一壶冰清润党心,便民利民践初心”倡议,设立“与子陈说”等栏目设置传递清廉文化。为了将“清廉之风”吹进每个人的心里,萧山城厢街道纪工委提炼“清风里”文化品牌,通过讲廉课、建廉站、唱廉戏、行廉路、检廉性五种模式,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方式,将清廉因子播撒在城市中。城厢街道历史悠久,名人辈出,有“宝当藏于心”的汤金钊,“帝怃曰纯臣”的魏骥,“行部清如水”的张嵿,还有“邑夹道留之”的任辰旦以及萧山知县陈如松……他们之中,不乏彪炳青史的清官,街道通过“清廉宣讲团”,讲述清廉历史,精心设置“案件警示教育、社区清廉建设、清廉家风家训”等多个教育“套餐”,截至目前,已经在党员干部、居民群众等多个层面开展宣讲60余次,受众余人;疫情期间还开通清廉“云课堂”,播放量达到1余次。为了让清廉文化的传播方式更有创意,街道建立了清廉创意基地,挖掘出一批具有摄影、动漫、设计、视频制作等才艺人员,为他们提供创作平台。除了推出多个主题清廉茶馆基地,街道整合社区活动用房、闲置用房,结合老旧小区闲置空地改造,设置清风口袋公园,这些“阵地”延展文化阵地,让“清风”阵地遍地开花,呈现清廉工作新风貌。清心驿站传播清廉文化,要坚持地方特色,要注重资源整合,做到可听可看可参与。街道将清廉文化融入各种艺术载体,坚持唱好特色“地方戏”。去年,街道在杭州乐园开启萧山区首届民间廉诗会。今年,又在江寺公园内举办廉政故事展演,同时成立莲花剧场,聘请翁仁康等文艺专长人物为清廉文化宣传员。两年来,清廉文化成果突出,以太平弄社区监察联络站的故事为原型的清廉微电影《心向朝阳》,获得第二届玉琮杯清廉微电影大赛优秀奖,莲花落作品《万元红包》,儿童快板《童言童语话清廉》,以“码上工程”为主题编排情景剧《寻宝记》等作品,大大推动清廉文化走进基层。清廉文化的教育,要主动走出去,把廉政意识带回来。街道利用区位优势,结合“厢心力”党建联盟,与长运公司共建开通了“清风之旅”专列。每个月15日主题党日活动,让城厢的党员干部踏上省法纪教育基地、汤寿潜故居陈列馆等警示教育基地。一年来,累计发车30余次,余名党员参加活动,目前已成为街道“党建合伙人”优秀品牌项目进行推广。让清风一路相伴,在行程中感悟人生,接受清廉洗礼,已成为城厢每一个党员清廉教育的重要一课,成为清风品牌向外辐射的重要延伸。目前,城厢街道有多名党员,为了进一步提高党员党性意识,牢筑清廉防线,以“清心”葆“初心”,街道在社区试点开展党性体检,通过“心理讲座+党性检测+初心康复”三步骤,被检测为“党性亚健康、不健康”的党员通过心理咨询、座谈培训、信仰建设等接受“初心康复”套餐服务。通过三年,使全部党员完成一轮全员体检,确保每一名党员真正沐浴在清风里。编辑赵玉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