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圣榆,年出生于浙江杭州,医院神经外科医生。
讲述金圣榆
主笔牛牛
01几万分之一的几率,能遇上吗?年4月,我在中南大学读大二,学校在湖南长沙。
那一天,老师临时有事,提前下课了。中午11点,我和同学背着书包,从教学楼出来,往食堂的方向走去。
食堂门口,停着一辆白色和粉色相间的大巴车。
这辆车是长沙血站的献血车。我们是医学院,学医院,献血车隔三差五会停在我们食堂门口。
距离食堂开饭还有点时间。我和同学说,反正没啥事,去献个血吧。
上了献血车,我和同学献了毫升全血。
献完血,我们坐在车上休息。
护士问我们,要不要加入“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中华骨髓库)”?
她介绍说,“移植造血干细胞”是治疗血液病的有效手段,但有些患者跟家里人配型配不上,要到中华骨髓库寻找能匹配上的志愿者。
非血缘关系之间,配型概率很低,只有几万分之一。
我是医学生,但还没有学到血液病相关的内容,听她这么说,我想回头查一下资料。
我正在考虑的时候,同学说:没问题。
看到同学答应了,我也不好意思拒绝。心想,反正几率这么低,还不一定配的上。
护士拿出一份表,让我们填基本信息。她说,希望信息表上的电话长期保留。
我有两个手机号,一个长沙的,一个杭州的。都填上了。
填完表,又抽了10毫升血,我和同学就去食堂吃饭了。
本以为事情就这样过去了。没想到,才过一年,这几万分之一的几率,就让我遇上了,而且还不止一次。
中间的是我
02没能帮到他们,我挺遗憾的年春天,一天傍晚,我在寝室休息,手机响了,是一个湖南的座机号码。
电话里是一个年轻的女声,她说,她是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问我是不是叫金圣榆,是不是加入过“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
我说,是的。
她继续说,你的入库血样HLA数据和一名患者初配成功,是否愿意捐献,挽救他人生命?
我有点没反应过来,下意识回了一句:可以的。
她说:好的,如果后面有需要,我们会再联系你的。
挂了电话,我打开电脑,在网上搜索“捐献造血干细胞”。
原来捐献造血干细胞,不是人们想象的那样,一根针扎在骨髓上,抽出来的,而是和献血差不多,从手臂上抽外周血。
我没什么顾虑了。
等了几个月,电话没再打来。我想打回去问问,但刚好换了新手机,通话记录没有了。
又过了一年——4年,我大四了,医院实习。
我接到电话,说又有患者跟我初配上了,问是否愿意捐献?
我回答:愿意。
我多问了一句:上一次我接到过电话,后来没有消息了?
工作人员告诉我,如果没有消息,说明对方“不需要”了。
电话挂了。过了几个月,依旧没消息。
我猜想,也许对方没有等到移植的机会,病情恶化了。
对我来说,只是接了两个电话,但在世界的另一个角落,两条生命垂危了。
没能帮到他们,我感觉挺遗憾的。
0哪怕前路未知,我也愿意试一试7年,我考上湖南师范大学的研究生。
年9月,我回到杭州,医院的神经外科当住院医师。
回杭州以后,我一直保留着湖南的号码,想着有一天能再接到配型成功的电话。
我一直坚持献血年11月的一天,我刚从病房回办公室,手机响了。
我接到红十字会的“有患者与您初配成功,是否愿意捐献?”
我的回答还是:愿意。
几天后,高分辨率配型通过。12月10日,我在自己单位做体检。
萧山区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来了,陪着我一起。她叫小倪,一位90后的女生,比我小几岁,看起来刚参加工作不久。
体检完,过了好几天,没消息。
我怕又要错过了,我发消息给小倪,问有没有最近情况。
小倪答复:体检结果正在等医生判定。
等到年的最后一天——12月1日,小倪联系我了。
小倪说,体检结果有一项指标比标准要低,出于对捐献者安全的考虑,要再复查一次,如果指标还是低,没法捐献。
高分辨率配型通过了,如果因为我身体的原因,最后没能捐献,太可惜了。
为了能顺利捐献,我开始调整作息习惯。
我有熬夜的习惯,不到12点不睡觉。那几天,我10点前就上床休息了。吃饭也是少油少盐,工作之余,还举哑铃锻炼下。
年1月4日,我又做了一次复查。结果,那项指标还是差了0.1。
我不希望因为这0.1,把一个生命的希望浇灭了。
我给小倪发消息:我自己是医生,我捐献意愿很强,哪怕前路未知,我也愿意试一试,希望你们能考虑我的想法。
小倪说,很感谢我,会帮我转达,但捐献者的安全是第一位的。医学上,不会为了挽救一个人,去损害另一个人的健康。
6天之后——1月10日,我在单位做了第三次复查。
这一次,指标终于正常了。
萧山区红十字会通知我:可以捐献。捐献时间定在1月24日,1月20日入院。
04说到这里,她有些哽咽了年1月20日上午9点,我到了杭州市区医院。
住院楼12层,这一层是血液科病区,住着的都是血液病患者。
采集室在东边第一间,门边写着“造血干细胞采集爱心工作室”。
房间的条件很不错,有一个茶水间,里面有电炖锅和冰箱。
住进病房后,护士在我胳膊上打了一针“动员剂”。
造血干细胞在外周血液中很少,需要通过注射动员剂,加速骨髓中造血干细胞的生成并释放到外周血中,才能进行采集,要连续打四天。
打完“动员剂”,我在房间里休息,房门开着,一位阿姨进来和我打招呼。
她身高一米六几,扎了个马尾,头发有些毛糙,看起来很久没有打理了。
阿姨说,她儿子住隔壁,是白血病,需要加营养。她想中午、晚上借用一下我房间里的电炖锅,给孩子炖点排骨汤。
阿姨不好意思地说:“你有空的时候,和我说一声,我再过来。”
我说:“没关系,你可以随时来。”
中午11点,阿姨来做饭了。我没什么事,就找她聊天。
阿姨说,她儿子上大三,在学校上体育的时候,晕了过去,学校医务室看了,医院看,她就带着儿子到杭州来了。
阿姨说,她是单亲妈妈,好不容易把儿子供上大学,没想到孩子生白血病了。
说到这里,她有些哽咽了。
她缓了缓,继续说:她儿子生病以后,心态挺消极的,病区里年轻人很少,我和她儿子年龄差不多,希望我能找他儿子聊一聊。
我说,好的。
阿姨特别客气,做完饭把房间收拾干净,还帮我打了一壶热水。
下午点,我在房间刷手机,听到外面一阵喧闹。
我出去一看,是病区的活动时间到了,护士们带着患者和家属们,在走廊上打八段锦。
阿姨也出来了,她看到我,又走进房间,把她儿子叫了出来。
他叫小吴,身高1米7几,脸黑黑的,有点浮肿,精神状态很不好。
我看到他手机上是游戏的视频,我就先和他聊游戏。
他来劲了,和我讨论起游戏的事,脸上的表情也放松下来了。
我问他,有什么想做的事情?
小吴说,很想吃炸鸡,吃披萨,因为得了这个病,很多东西不能吃。难得点一次炒饭的外卖,妈妈还要用热水泡一泡,把油花撇掉才给他吃。
小吴说,他在学校是乐队的,他会弹吉他。
我鼓励他弹一段,他回到病房,拿出吉他,弹了一首周杰伦的歌曲。
那几天,我每天都会去找小吴聊聊天。我们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