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杭州各区进行了一次重组,少了两个区,同时也多了两个区。那么这些区的名字是怎么来的呢?上城区先来看上城区。和上城区对应的是下城区,其实在几十年前还有个中城区。在解放前的民国时期,杭州城区被分为八个区,分别叫第一区、第二区、第三区……第八区,这个名字感觉很没有营养啊。年杭州解放后,八个区分别被更名为上城区、中城区、下城区、西湖区、江干区、艮山区、笕桥区、拱墅区,这也是上城区和下城区名字的第一次出现。那么为什么叫上城区和下城区呢?先来看下当时的地图。可见上城区、中城区、下城区是从南往北从下到上依次排列的,这和地图上的位置刚好反过来了。为什么会这样呢?这大概是和古代的杭州城布局有关吧。先来看一张南宋时期的杭州城区图。从图中可见,南宋的皇城是布置在城市的南面,也就是地图的下部,而府城以及平民所在的城区位于城市的北面,也就是地图的上部。由于皇城地位尊贵,所以皇城所在的区域被命名为上城,离皇城稍远的府城为中城,离皇城更远的外城为下城。这里再来说一下中城区。中城区只是短暂的存在了不到8年,从年设立中城区,到年6月,撤销中城区并入上城区。中城区在上世纪50年代曾经是杭州当时人口密度最大、最热闹的地方,北起庆春门大街,南到中正路,西傍湖滨路,东靠环城东路,从现在的地图来看,就是湖滨街道和小营街道。最近的区划调整,把江干区合并到了上城区。江干的意思,就是江边,也就是钱塘江边。合并后的区叫上城区,估计还是因为上城是曾经的皇城,底蕴更为深厚,而江干这个名字太普通而缺乏内涵吧。拱墅区再来看拱墅区。拱墅的名字,也是杭州解放后由原第八区改名而来,就是从当时第八区最重要的两块区域——湖墅和拱宸桥——中各取一个字而得名。最近的区划调整,把下城区合并到了拱墅区。合并后的区叫拱墅区,除了因为原拱墅区面积比原下城区大得多以外,可能还因为下城的名字不那么好听,且拱墅的名字更具有代表意义吧。余杭区接下来看余杭区。余杭的名字来源于禹航,据说是大禹巡游至此,舍舟登陆,从而得名禹航,后被传为余杭,今天在余杭街道还有一条道路叫禹航路。后来余杭也曾经是杭州的名称,如隋唐时期的余杭郡。到近现代,余杭是作为余杭县的名称而存在,但是一般意义上的余杭县并不包括现在的临平区域(即原余杭区东部),一般是指原余杭西部的区域。清末四大迷案之一的“杨乃武与小白菜”就发生在现在的余杭街道和闲林街道一带。而今将原余杭西部分区定名为余杭区,可算是一种回归。临平区临平区是新成员,因境内最重要的区域临平而得名。临平原为临平镇,北宋端拱元年(),临平建镇,因临平湖而得名。临平湖是汉代形成的海迹湖,当地父老有“湖开天下平”的传言,所以叫做临平湖。临平湖今已不见踪迹。但曾经的临平湖却是大名鼎鼎,曾有云“六朝以上人,不闻西湖好”。杭州的名湖,六朝以上,临平湖最出名,临平山、临平镇都由临平湖得名;六朝以后,临平湖逐渐淤塞萎缩,到了唐宋时期,杭州西湖遂起而代之。但是直到清朝初期,临平湖的水域面积仍然与西湖相当,此后继续淤塞,同时又被围垦,最后全部成为陆地。由于临平湖位于临平镇的东面,所以也称东湖,今天的东湖街道便是因东湖而得名。钱塘区钱塘区得名于钱塘新区。钱塘新区成立时,包含下沙和大江东两片区域。由于钱塘新区被市里和省里都寄予厚望,目标是奔着国家级新区而去的,所以在为新区起名时,便想着要起一个能代表杭州的名字。能代表杭州的名字颇多,最能代表的非钱塘莫属。杭州最早的名字就是钱唐(当然还有更早的,年前的良渚古国,但因没有文字记载所以也没有名字传承),秦朝时杭州初始建县就叫钱唐,到唐初才为避讳改为钱塘。在杭州的所有名字中,钱塘也是使用最多的一个,因此使用钱塘来代表杭州可谓实至名归,所以新区被命名为了钱塘新区,功能区变行政区后,也就成了钱塘区。萧山区因境内的萧然山而得名,也就是现在萧山区的西山。史料记载:“勾践与夫差战,败,以余兵栖此,四顾萧然,故名萧然山”。滨江区因在钱塘江旁边而得名。西湖区因境内的西湖而得名。富阳区富阳原本叫富春,在东晋时期为避讳而改名,因在富春江的北面而改名富阳。临安区临安的名字来源是因为境内的临安山,西晋太康元年()因境内临安山出名而更改临水县为临安县。临安山就在今天临安城西南面,玲珑街道高源村的高山存范围内,主峰为双峰尖。大约是因为到了此山便感觉到安宁吧,所以叫临安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