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新闻客户端记者张彧吴佳妮马赛洁
“你们见过这座城市的‘脉动’吗?”当杭州市地下管道开发有限公司管廊运维保障中心副主任汤建平抛出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正走在杭州德胜东路彭埠收费口附近的人行道上。作为杭州德胜路地下综合管廊的日常运维负责人,汤建平说自己走在德胜路上,会有一种难以言喻的自豪感。正是在他和同事的努力下,在我们脚下7米,一组庞大复杂的“地下生命线”有序运行,每天源源不断地为这座城市输送着水、电、气、通讯信号等与市民息息相关的生产生活要素,就像这座城市的“脉动”。
目前,杭州已基本完成7个地下综合管廊国家试点项目的建设。杭州市建委近日透露,今年杭州将再投入运营管廊项目9个31.75公里、试运营管廊项目2个22公里,预计在亚运会前,杭州建成投运的地下综合管廊里程将达近百公里。这到底是一条怎样的“地下生命线”?杭州又如何建设守护?近日,我们进行了一次探访。
杭州市德胜路地下综合管廊,地下管廊分为水信舱、燃气舱和电力电缆舱。
“集体宿舍”挺整齐
如果把高楼大厦比喻为一座城市的“面子”,那么地下管廊就是一座城市的“里子”。
只是我们没想到,进入德胜路地下综合管廊这条“地下生命线”的入口,竟是位于德胜路高架边一座平平无奇的淡黄色小楼。戴上安全帽,经楼梯到地下一层,干燥的空气中带着一丝混凝土的味道,一转弯灯光亮起,眼前的世界陡然不同——整条隧道大约4米见方,就像是一间没有尽头的房间,一侧的墙面上是一大一小两根无限延伸的绿色管道,另一侧则是一排排白色管道,依托支架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这只是综合管廊之一。据介绍,整条德胜路地下综合管廊全长5.38公里,分为水信舱、燃气舱和电力电缆舱3个相对独立的空间,彼此间通过安全闸门相连。各条市政管线分门别类,在这个“集体宿舍”里井然有序。而我们眼前看到的,就是水信舱。
顾名思义,这里的“住客”就是“供水管”和“通信线缆”——两根绿色管道分别是管内径直径为毫米和毫米的自来水管道,另一侧白色的则是弱电管道,集纳了移动、电信、联通、华数等各类弱电通信线缆。
“虽然项目是年完成的,但杭州的‘地下’试验由来已久。”汤建平一边走一边介绍,早在上世纪90年代,杭州就开始下决心扯掉头顶的“蜘蛛网”、消除地面上的“拉链路”,开始了电力、通讯等线路的“上改下”工作,将天上的架空线全部移到地下,形成了缆线管廊。不过要说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的全面铺开,要从年杭州入围全国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城市开始。
截至目前,杭州已建成投用10条干线地下综合管廊,包括德胜路、艮山路等7个国家试点项目,共计约63.88公里。而杭州的目标是,形成“一片三区、多点多廊、串联成网”的综合管廊建设发展格局,目前正在实施的干线地下综合管廊项目25个,总长.57公里。“到时,城市架空线特别是KV以上高压电力架空线将进一步消除。”一旁的杭州市建委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管理中心地下设施建设管理处副处长李海沙告诉记者,“仅城东地区就将释放地面土地资源余亩。”
“数字管家”很智能
如此庞大的“地下生命线”一旦出现问题如何处理?如何保证安全运行?
“你们看每隔1公里多,地下管廊就有一个出入口,方便检修人员进出。”汤建平指着一旁的一道小门向我们解释,相比较传统施工一般采用直埋方式将各种管线敷设在路面下方,地下综合管廊为入廊管线增加了一道“安全屏障”,当管线破损老化需要更换、新增的时候,通过出入口直接下去替换就行。
在德胜路地下综合管廊,记者跟着工作人员走了近千米,发现管廊内的设施设备本身也很“聪明”。舱内每隔米就有防火隔断,形成一个个防火分区;电力舱内设置有高压细水雾自动灭火系统;燃气舱内,电灯都采用了防爆灯,连油漆都是带防火功能的,还有智能化的监测监控,一旦发生燃气泄漏,会自动报警、关闭。
“最关键的是,我们把这些智能化设备统一集中在数字平台上管理,相当于给地下综合管廊配了‘数字管家’。”汤建平说。我们在一楼的杭州市综合管廊运维指挥中心看到,监控中心大屏上,德胜路管廊、备塘路管廊和艮山路管廊三条管廊,都被标识在同一张地图上,并被划成数十个区。“这三条管廊内的机电通信设备都已经到位,所以率先接入到市级运维指挥中心。”汤建平说着,点开其中一个分区,就可以清楚看到各个舱内的实时画面以及运维、保养、故障维修等情况统计数据。
这个市级运维管理平台还能进行智慧化的分析、管理。汤建平告诉我们,平台系统会自动对管廊内情况、设施设备状态进行定时巡检,还会定期自动分析数据,给运维人员提供报告,“比方说哪些设备已到维保时间、哪些地方容易出现问题,提醒我们去尽早查看。”除了市级平台运维系统,杭州的每条地下综合管廊都还拥有自己的“智慧大脑”,也就是组团级管廊二级平台运维系统。两级平台系统相互配合,共同保障全市管廊安全高效运营。汤建平补充,今后管廊系统还计划接入杭州市级数字综合平台系统,形成更为精确的预警分析报告。
“共同沟”底部每侧都留有四根口径10厘米左右的管道。不同运营商的通信缆线各占一根管道。
“毛细血管”全铺开
以后杭州的“地下生命线”会交织成怎样?
李海沙向我们科普了一个关于“管廊体系”的概念。“包括干线管廊、支线管廊和缆线管廊三种。”他介绍,其中干线管廊和支线管廊占用空间较大,像我们看到的德胜路地下综合管廊就属于干线管廊,而缆线管廊则更像是“毛细血管”。
指着杭州市地下综合管廊项目规划分布图,李海沙告诉我们:“接下来杭州将重点推进萧山区亚运村、余杭区西站枢纽等区域地下干线管廊建设。”而在老城区,则会重点推进缆线管廊。在杭州城东开创街上,杭州市地下管道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汪永兵就向我们介绍了一种名为“共同沟”的东西,也就是缆线管廊。
打开工作井盖,“共同沟”露出庐山真面目——只见工作井方方正正,长宽高都在1米左右,每一侧底部都留有四根口径10厘米左右的管道,通信缆线就“住”在其中。汪永兵指着挂在工作井一侧、盘成圈状的缆线说:“如果出现问题,就可以放开井内日常盘起来的线圈,从相隔百米的另一个工作井,把缆线从管道里面抽出来进行检查维修,很方便。”据了解,从0年起,杭州就大面积推开建设这样的“共同沟”,在主城区建设已达1万余公里。在整个地下综合管廊体系中,像“共同沟”这样的“毛细血管”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地下管廊的建设,需要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因需而建,既要建设容纳干线管线的干线综合管廊,也要建设同样能对管线起到保护作用的缆线管廊(共同沟),共同形成一个网络体系,让城市更高效运转,也能更有效地提升城市能级。”杭州市建委地下建设管理处副处长陈莉钧介绍,目前,杭州正在组织开展新一轮综合管廊专项规划编制,优化干线管廊布局,完善支线、缆线管廊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