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银柿财经
4月15日,浙江举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第场新闻发布会。浙江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孙黎明对近期疫情情况进行通报,4月15日0~15时,浙江报告新增本土确诊病例4例,其中嘉兴南湖区1例,金华婺城区1例,衢州常山县2例(无症状感染者转归)。新增本土无症状感染者4例,其中杭州上城区2例、萧山区1例,金华婺城区1例。
自3月3日以来,浙江本轮疫情累计报告本土确诊病例例,其中杭州市90例、宁波市54例、温州市7例、湖州市24例、嘉兴市例、绍兴市11例、金华市12例、衢州市98例、舟山市2例、台州市2例、丽水市4例。
现有本土无症状感染者例,其中杭州市76例、宁波市10例、温州市11例、湖州市6例、嘉兴市例、绍兴市1例、金华市7例、衢州市45例、舟山市1例、台州市5例、丽水市7例。
浙江首批设立82个货车司机防疫服务站
孙黎明介绍,近日,浙江在交通干道、高铁站等检查点排查发现多起省外来浙返浙人员核酸检测阳性,并通过区域协查在高速公路服务区、火锅店等人员流动大的服务场所和网约车司机等人群中发现阳性感染者。
银柿财经记者了解到,浙江持续加强高速公路服务区等重点场所的疫情防控工作,首批设立82个货车司机防疫服务站,为执行往返上海等中高风险地区、承担重点物资运输保障任务的货车司机提供住宿餐饮、核酸检测、车辆消杀等服务,严防服务区感染人员引入社区续发传播风险。
随着疫情防控措施进一步落实落地,特别是新发生疫情地区按照“七大”机制和“五快”循环的要求,科学精准,以快制快,在最短时间内启动应急响应,加快风险人员核酸检测和隔离管控,迅速切断传播链,阻断社会面传播风险,最大限度减少了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截至4月14日,浙江本轮发生的起疫情中,感染者人数控制在5例以下疫情起,占92%。据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研判通报,当前浙江疫情总体可控。
“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压力依然较大
近日,浙江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多次检查疫情防控工作,要求统筹疫情防控和保畅保供,全力确保经济运行循环畅通。
“当前,浙江‘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压力依然较大。”孙黎明称,在外防输入方面,受全球第四波疫情持续影响,周边国家和地区疫情仍在高位运行,全国疫情波及范围进一步扩大,除西藏外,本轮疫情30个省(区、市)均有本土感染者报告,特别是周边城市连续10天以上报告新增感染者数量超1万例,并且仍有病例外溢各地。
在内防反弹方面,受奥密克戎变异株传播速度快、隐匿性强,来浙返浙等跨省流动人员输入风险等因素的影响,浙江疫情多源多点、散发频发的特征仍在持续。
据了解,本轮疫情累计已有11个市63个县(市、区)相继报告本土疫情,个别地区传染源和传播链还不是很清晰,特别是货车司机、高速服务区和网约车司机等从业人员流调追踪难度大,存在社区隐匿传播风险;批发市场、社区商铺、建筑工地、大型商场、农贸市场、洗浴中心、棋牌室等人员聚集和流动场所管理任务重、压力大,稍有不慎就会成为疫情放大器,造成社区传播和群体性感染。
另外,浙江继续做好驰援上海疫情防控和保供工作。截至4月14日,医院累计收治例、转出23例、解除隔离管理例;每日抽调余名采样人员赴上海,日采样万人次;省内核酸检测基地每日接收上海外送核酸标本(10人管)约20万管。同时,闭环做好接收上海转运人员工作,目前已接收来浙隔离人员名。
五大政策确保防疫、保畅“两不误”
孙黎明表示,下一步要坚定贯彻“动态清零”总方针,把防疫保畅作为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坚决阻断疫情传播扩散,确保社会面风险可控,确保守住不发生疫情规模性反弹的底线。
一是继续严防省外输入。从近期应急处置看,绝大部分疫情是在对周边城市返回人员的入浙“双检”及管控中发现,因管控及时未造成社区传播。这提示我们,必须不折不扣做好中高风险地区、疫情严重地区来浙返浙等人员的管理,分级分类严格落实管控、健康监测、核酸筛查等措施,拧紧疫情“入水口”。
二是严控疫情放大器。当前,浙江正在深入开展服务业纾困和发展工作。从近期浙江发生的几起感染者数量较多的疫情看,均涉及人员聚集流动场所。各地批发市场、电商园区、城市商圈要落实好常态化防控措施,强化健康码和行程卡联动核查,严防风险人员自由出入,同时定期通风消毒,加大从业人员核酸检测频次,防止疫情在人员集聚场所快速放大。
三是加强预防早发现。紧扣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环节,强化哨点监测,对涉及入境、快递、交通、市场、商业服务及高速公路卡口、服务区等重点行业人员严格落实核酸检测措施,针对重点地区来浙货车司机实行防疫服务站集中封闭管理,在暖心服务的同时,第一时间管控风险,防止疫情扩散。
四是不断提升应急处置能力。一旦发生疫情,所在地区要第一时间启动应急响应,抓住关键窗口期,快流调、快检测、快编组、快转运、快隔离,坚决做到发现一起,迅速扑灭一起,以最小代价实现最大防控效果。
五是关心关爱一线抗疫人员。当前浙江防疫保畅和支援上海任务重,一线抗疫人员加班加点,许多地方医务人员门急诊压力明显增大。各地各单位要主动关心关爱,该落实的待遇要尽快落实,该休整要及时休整。同时,要继续保障好群众基本生活和就医购药需求,积极帮助排忧解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