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20日是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两周年。作为全省建设共同富裕现代化基本单元领域首批试点,萧山打造新时代共同富裕新标杆,核心是经济发展、重点是南部山区。围绕南部生态共富先行区建设,萧山发布推出“共富两周年·聚焦萧山南”系列深度报道,从经济角度共探南部八镇如何实现共富。今天,小布带来系列报道上篇。
工业兴则经济兴,工业强则区域强。受山区条件所限,传统工业时期,萧山南部起步迟、发展缓、底子薄,导致整体经济水平相对不如东部及城区。当迎来新型工业化阶段,特别是“萧滨一体化”战略的实施,南部八镇的想象空间被前所未有的放大。
如何借“萧滨一体化”之势,承接滨江等杭州主城区更多产业红利?这或许是建设南部生态共富先行区的破题关键。
时代向南
时代高架
大多数人印象中,戴村最深入人心的是“郊野运动”;殊不知,南部八镇中,戴村第一个提出“领跑‘萧滨一体化’”概念。这种“敏锐度”“迫切性”背后,是一直以来,南部始终缺乏真正的产业“引爆点”。
这并不是说南部没有产业。
大胜达从“14把榔头”起步,成长为中国纸包装行业龙头;义桥更是拥有“中国床垫布之乡”“中国工具五金之乡”“中国五金配件之乡”等国字号。但这些仍无法掩盖南部整体工业化程度不高、标志性产业不大、龙头型企业不多的现状。
区百强是萧山重点企业的集体群像,最新一轮名单囊括了六大类共家。但“尴尬”的是,以注册地统计,南部八镇只有11家,占比仅7.86%,其中两个镇“颗粒无收”;70家区百强工业企业中,更是只有5家来自南部。相对应的,八镇面积却占全区48.2%。
无法否认的是,南部产业不强具有很大历史性与局限性,如“五山一水三分田”的生态结构,导致无法大规模发展传统工业,绝大多数镇也非传统意义上的“工业强镇”。但一定程度上,“萧滨一体化”的特殊性,“拉松”了这种由自然环境对产业发展构成的约束性条件、限制性因素,成为南部山区打造产业难得的“引爆点”。
从战略本身看,“萧滨一体化”的关键是产业先行、产业共富,萧滨携手共同推动优质产业项目落地。这里的产业项目将区别于传统工业,主要以高新化、都市型、科创类为主,本质上对生态环境友好,这是滨江产业的最大特质,也是萧山着力打造的“时代智造走廊”特色。
从禀赋优势看,“萧滨一体化”进程中,虽“起笔”湘湖,但推进却是“有界无域”“深度融合”。南部绿水逶迤的生态本底、青山连绵的“天然资产”,变成了创新经济、未来产业的“香饽饽”,是吸引滨江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的一大“IP”,更是大产业、大项目等高端要素持续导入的流量“入口”。
更重要的是,“地利”来得恰逢其时。
去年9月,时代大道全线通车,这条起于滨江、直达河上的主干道,进一步拉近了萧山南与滨江、杭州主城区的“距离”,畅通了人流、信息流等交汇。特别是,十多公里长的时代高架快速路,不仅使萧山南正式进入30分钟都市交通圈,更让萧山南承接“萧滨一体化”迎来“快速”阶段。如今,在外界普遍看来,沿线的义桥、戴村、河上以及邻近的临浦已是“萧滨一体化”四大重点镇。
显然,萧山南是“萧滨一体化”最广阔的“腹地”,也是这一战略最大受益者之一。可以预见,不久的未来,“萧滨一体化”将辐射带动整个南部山区迈向高质量。
春天的故事
膜材料小镇鸟瞰图
南部构建大产业,可能吗?
“萧滨一体化”,果真能实现南部产业共富?
这一连串的问号,不仅横梗于萧山人心头,也萦绕在各界舆论之中。毕竟,改革开放45年以来,萧山南始终是山区的代名词。
其实,答案早已在抒写,未来的“伏笔”也埋下许久。
河上,一个千年古镇,当喊出膜材料小镇五年创造亿工业产值时,却不会再有人认为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为那里有“链主”杭州科百特过滤器材有限公司,一家全球领先的创新型过滤企业。
殊不知,科百特也是滨江创新效应外溢、数字产业转移的结果。用今时今日之语,即“萧滨一体化”的早期成果。
13年前,为建生产基地,科百特董事长张应民来到河上,拿下第一块工业用地18亩,此后“一发不可收拾”:加足马力搞扩建,每年新上一项目,今年即将拿下第13块地。这一过程中,科百特成长为全球仅有的具备全产业链研发生产制造能力的三家企业之一。
如今,河上是科百特的“大本营”;科百特是河上的产业金名片,以膜材料为代表的新材料产业已成为河上经济的中坚力量。年,河上规上企业工业增加值率达42.8%,增加值总量位列全区镇街第三、增速位居镇街第一,其中科百特工业增加值率更是达到惊人的67%。
河上镇党委书记柴宇东说,产业提升了,人才引来了,商业热闹了,随着而来的商铺、租房各类租金也有了,就业机会也多了,老百姓的钱袋子更是满鼓起来,“我们的财政总收入去年也首次突破5亿大关。”
一个项目形成一个产业,一个产业影响一个小镇。放置于“萧滨一体化”战略下,河上与科百特这段“春天的故事”,被“复制”的可能性也越来越大。这背后,考验的是每个镇如何把这一战略真正落地化、带动效应最大化。
作为“萧滨一体化”承载地,义桥是萧山南部人口第一大镇,全镇常住人口已接近12万,外来人口比例已超过50%,且呈现快速增加趋势,其中不少是滨江写字楼里的白领。从住在义桥到工作生活都在义桥,要实现这一转变,义桥正在下一盘“大棋”:聚焦产业承接,把握“中国视谷”“萧滨一体化”等机遇,推动义桥向智能制造新中心跃升。无疑,这也是个并非“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腾笼“落”鸟
吉利极电项目效果图
南部抓产业,过去是盼、等、愁,但有了“萧滨一体化”,为南部引进大项目创造了更好条件。
可引进并不等于落地,核心点在于土地空间。诚如“萧滨一体化”所要求的那样,按“萧山打造空间、共同导入产业”的模式进行资源导入和产业重塑。
关于空间,南部既“没有”但也“有”。
说“没有”,是因为南部本身多山区,再加上山林、耕地等面积较广,工业用地尤其是连片形态的相对有限;说“有”,则因为盘活存量已成为项目落地的“先手棋”,推进土地集中连片、空间高效集约,同样是南部的一道必答题。
作为南部中心镇,临浦现有约亩存量工业用地,拥有南部最大工业园区。在融入“萧滨一体化”大局中,临浦通过全要素整治开发,对工业园区实施整体“退二优二”,引进了联东U谷·杭州南部智造产业港和洁雅“未来工厂”两个10亿元以上产业项目,并着手规划承接智能物联细分领域的“临浦重点”。
同样的故事,戴村也在上演。
从盯引、签约到开工,仅用了80天,总投资70亿元、占地亩的吉利极电项目“拿地即开工”;总投资10亿元的浙报融媒体发展中心以及恒鼎建设集团总部、杭州市委党校萧山分校新校园、市级共有产权房等项目纷纷落户。这背后,离不开戴村让“土地等项目”、让“企业选空间”等做法。
原来,借力“腾笼换鸟”和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戴村聚力存量激活和载体优化,以空间盘整引进金凤凰。年,戴村全年出让工业用地.4亩,创历史之最;今年,戴村还将腾出土地亩、厂房7.8万平方米,为“萧滨一体化”“中国视谷”项目落地做好准备,全力打造创新创业集聚地。
“后发也能先至,跳起才能摸高。”戴村镇党委书记陈红丹认为,一直以来,戴村作为南片镇,先天发展优势相对薄弱,“人、财、物、地”等资源要素不够充分,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和农民人均收入低于全区平均水平,如今改变这种现状的最好机遇已经来了,“无论‘萧滨一体化’,还是‘中国视谷’,这些都是戴村能否崛起的关键。”
后发先至,说的可不止是戴村,还有整个萧山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