潺潺的河水流淌千年,见证了一位又一位贤人志士的出现与离开,萧山蜀山这片土地上,古今多少乡贤,从贺知章开始的精神与羁绊流传一代又一代。古今的碰撞,让我们仿佛穿越时空,同古今蜀山乡贤相见相约,感受他们的邂逅。
贺知章,字季真,号四明狂客,是唐代著名的诗人和书法家,浙江历史上第一位有资料记载的状元,也是萧山蜀山街道最富盛名的乡贤。其“少小离家老大回”、“碧玉妆成一树高”、“镜水无风也自波”等诗句脍炙人口、千古流传。他离与回的故乡便是蜀山街道知章村。贺知章出生在知章村文笔峰下,文学上的天赋才华加上数十年的好学不倦,让他远离家乡,踏上为官为民的漫漫仕途。贺知章一生为官清正,受到了满朝文武官员的敬重,但他心中始终不曾停止对家乡的思念。
贺知章是最初的那颗火星,点燃了浙东唐诗的世界,让浙东的文化走向全国,影响了许多名人大家。例如李白,对他来说,贺知章是位率性真诚的忘年交。因此,当贺知章归乡后,李白漫游浙东之时还专程前往老宅拜访,可惜当时贺知章已作古,唯有遗憾书下“金龟换酒处,却忆泪沾巾”的感念。又有温庭筠东游吴越,至萧山拜访贺知章故居,并诗“废砌翳薜荔,枯湖无菰蒲”的叹息。如蒙曼教授所说,“贺知章回到故乡后,这里就有了一个文化中心,就吸引了更多名家来这儿。”贺知章的美名让蜀山吸引了更多大家才子的影响,此后人才辈出,称得上人杰地灵。
回首往昔,梦回盛唐,当曾经的一切如浮光掠影般划过离去的时候,依旧能从历史中,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前行的力量。贺知章为人豁达超然,为子孝母温顺,为官清廉正直,为文人乐于提携后进,他以他的才华和魅力成为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无可取代的符号。而多年后的今天,杭州市萧山区蜀山街道拍摄《浙东唐诗之路诗狂贺知章》,诵读他的诗歌,品味他的人生。
7月8日的群演招募是《诗狂贺知章》开拍前的序曲,招募启事上“穿越盛唐”、“与贺知章同框”的机会让不少蜀山人感到新奇而跃跃欲试。7月15日,由浙江广播电视集团拍摄的文艺专题片《诗狂贺知章》将在贺知章故里——萧山蜀山街道知章村正式开机。该片采用纪实拍摄+故事演绎+名家解读唐诗的形式,力图还原盛唐时期文坛泰斗贺知章从肆意自由的“狂客”到归隐故里的游子的波澜人生,探寻他诗歌中蕴藏的文学世界和盛唐气象。
7月17日,剧组转战横店,在烈日下马不停蹄地拍摄。窄袖短衫,曳地长裙,古色古香的灯笼装饰,手提腊肉逛集市的老百姓……演员们的认真演绎搭配高度还原的场景布置,让人仿佛置身盛唐的繁荣之中。
随着拍摄的深入,摄制组陆续辗转东阳横店、陕西西安、河南洛阳、山东泰山等地,追随着贺知章一生的足迹。让我们共同期待12月与我们见面的《诗狂贺知章》,在影片中与这位游子相约。
光阴似箭,沧海桑田,有多少名胜古迹湮灭在历史的漫漫长河中,虽斯人已逝,但他们留下的诗词墨宝,精神文化却是能够代代传承,润物细无声的存在。千年的传承,千年的积累,千年的发扬,蜀山的文化已深入人心,令蜀山人自豪的乡贤也愈来愈多,也为蜀山带来了新的活力。
贺知章的永恒就是故乡的永恒
就是眼泪的永恒,就是感情的永恒,就是梦的永恒
就是一辈子挥之不去的藏在心底深处的
那个最为柔软的永恒
我就是他梦中的那个孩子,那个
一脸稚气的笑着的孩子
乡愁,是永存心底的记忆,千年前有知章八十六岁回乡的乡愁,千年后也有黄亚洲对家乡的依恋。作为一位以文字讴歌祖国壮美河山的行吟诗人,同时也是萧山蜀山街道的乡贤,黄亚洲用这首诗来表达对知章的致敬和对蜀山乡土的怀念。
黄亚洲,中国电影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作协影视委员会副主任,杭州市文化顾问,曾任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六届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共十六大代表。他说,诗词和书法对文化也有着情怀,带着这份感念,家乡的建设,在这片故土上生生不息。在他的心目中,我们对他的采访与拍摄,是一次回到故乡的旅程,是一次回味乡情的体验。
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的街道,小桥流水,鸡犬相闻的平凡村落是它的表象,而此中处处蕴含的,是千年的岁月流淌,是深厚的文化底蕴,藏于石板桥的缝隙之中,藏于甲科济美的牌坊之上,藏于莘莘学子的朗朗书声之中……时代纷繁复杂,人们奔波忙碌,但新老乡贤为我们带来的精神、文化,会化作支持我们内心的力量,在我们心中熠熠生辉,伴随我们走向未来。
(供稿:杭州市萧山区委统战部)
喜欢此内容的人还喜欢
原标题:《杭州市萧山区蜀山街道:一场跨越千年的新老乡贤“邂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