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夜里的《杭州发布》官微,公布了一组值得思考的数据:
『从4月28日起,杭州在上城区、拱墅区、西湖区、滨江区、萧山区、余杭区、临平区、钱塘区以及西湖风景名胜区开展常态化核酸检测服务,要求上述城区范围内的居民和其他在杭人员赴公共场所、乘公共交通都要48小时自觉完成一次核酸采样,4月30日起执行48小时核酸采样查验制度。
据统计,4月28日0时至5月5日13时,上述9个城区已累计采样.4万人次,人均采样达4.01次。』
这组数据看似平凡无奇,其实特别值得分析。因为,它间接告诉了我们杭州的最新人口数据。
按照杭州最新公布的年人口数据,全市常住人口为.4万人,分布结构如下图:
▲杭州年底人口数据
也就是说,市区(十区)人口数量等于全市常住人口—三县市人口:.4-.7=.7万人。
富阳和临安两区的人口分别为83.9万人和64.2万人,去掉这两区之后的人口数量为:
.7-83.9-64.2=.6万人。
理论上,这就是纳入48小时核酸检测范围内的实际常住人口数量。
但是,按照昨晚杭州发布的最新数据,必须核酸检测才能出入公共场所、乘坐共同交通的区域内,累计采样.4万人次,人均采样达4.01次,可以推算出,实际参与核酸检测的人口是:
.4÷4.01=.3万人。
那么,实际参与核酸检测的人数与常住人口的数量差额为:.6-.3=24.3万人。
这就有意思了。
为什么?因为三个人口概念:实际管辖人口、常住人口、户籍人口。
像杭州这样流动人口较多的城市,实际管辖人口一定大于常住人口,而常住人口一定大于户籍人口。
核酸检测,针对的是辖区内的所有人口,也就是实际管辖人口。所以,理论上,核酸检测的人口数量应该是大于常住人口才对。如果反过来,就说明问题了。
这是值得思考的点1。
很多人可能会说,辖区内的婴儿,不出门的农民、老人等,是无需核酸检测的。这个实际情况当然存在。但即便如此,数据依然值得再思考:
真正的出入到底在哪里?
还记得年2月,武汉疫情开始之后,时任杭州市委副书记的张仲灿在介绍杭州战疫情况中透露,当时“杭州全市去年底有管理人口余万”,其中杭州春节期间有万人,约万春节期间离开了杭州。
而年底,杭州常住人口数量为万人。根据“七普”修整过后的年底人口数据,则为.3万人。
不管按照万还是.3万人,即便年底至今实际管辖人口不增加,实际管辖人口都比常住人口多万以上。
我相信,实际管辖的非常住人口中,少部分在临安、富阳和三县市,大部分甚至绝大部分都会在核酸检测的范围内,假设其中万人在范围内,那么,杭州纳入核酸检测范围内的实际管辖人口,也会是:
.6+=.6万人。
也就是说:理论上杭州应该有万人的核酸检测数据才对。这是值得思考的点2。
还有三个变量:
1、五一期间进入杭州的旅行人口。但理论上,所有旅行人口也是需要核酸检测的,因为没有48小时检测报告无法住酒店和去饭店吃饭,无法乘坐公共交通,寸步难行。
2、五一期间离开杭州的人口数量:杭州是浙江人的杭州,无数人五一期间回了老家。但理论上,核酸检测是4月28日开始执行、4月30日开始核查的,每个高速路口都会检查,没有检测报告是无法离开杭州的,所以五一期间离开的人,理论上在杭州已经做过核酸检测。
3、不需要做或没有做核酸检测的人口数量:居家的老人、婴幼儿、村里的居民等等,不排除会有完全不做核酸的情况。
这三个变量无法统计,但事实已经很明显:
杭州纳入核酸检测范围的9区实际管辖人口,应该已经在减少了。
有人可能也会质疑,数据时间只有4月28日至5月5日,覆盖时间不够,核酸检测覆盖的广度和深度也可能不够,但我们把两组数据对比一下:
1、实际参与核酸检测的9区人数与常住人口的数量差额为:.6-.3=24.3万人。
2、理论上的9区实际管辖人口与核酸检测人口的差额为:.6-.3=.3万人。
如果第一组数据的差额可以用上文提及的3个变量解释,那么,第二组数据,三个变量是无法解释的:数据出入太大。
那么,再深度思考一下,可以得出结论:
如果杭州常住人口的数据没有减少,非常住的瞬时流动人口肯定在下降了。
5月份之后,如果有覆盖一个月的全口径的核酸检测完整数据公布,会更能翔实地说明问题。
如果把以上结论对应到楼市来,两个现象是肉眼可见的:
1、瞬时人口减少,租房市场必然受影响。
2、短期房票减少,部分投资客不见了,接盘的人也少了。
至于对其他行业的影响,不贸然推测。
以上内容仅是个人推测,仅代表个人观点,非官方实际数据,一切以官方公布的人口数据为准,尽管官方基本不会公布全口径人口数据变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