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之门商铺开始散售了?
近段时间,关于杭州之门商业烂尾的消息甚嚣尘上,曾经被寄予厚望的杭州之门,或许真的要蒙上一层阴影。
据了解:杭州之门东塔已经打包给了新世界集团,此前传言与银泰的洽谈似乎也已经黄了。
此外,其8万方地标级商业将采用“散售”的方式,委托上海的一家代理机构运营。
这就意味着,这个杭州奥体地标级商业未来大概率将通过代理商把商铺进行分割,再卖给中、小业主,从而进行出租招商。
如此,在没有一家经验丰富的商业运营商的情况下,想成为钱塘南岸又一商业巨擘,简直是痴人说梦。
可能,这座让我们等待多年的地标性建筑,真的要成为遗憾了。
其实,杭州之门一路走来跌跌撞撞,建造脚步更是慢如蜗牛。
年12月,杭州市规划局出台《杭州市萧山区萧政储出()27号地块方案设计》,并分两期开发。
一期是不包含双子高塔的低层地块南面项目;二期是双子塔项目。后续剧情我们大概也知晓的差不多:
宋都加盟杭州之门、绿地险些撤资,到后来杭州双塔置业与新世界之间资产出售、8万方商业向外销售等等,足以说明了杭州之门的崎岖。
整个杭州之门总建筑面积约53万方,商业部分包括地上四层5.9万方和地下2万方,总共近8万方商业体量。
按照以往的定位,杭州之门商业地上和地下会通过下沉式广场无缝连接,并希望引进意向奢侈品牌等,打造杭州最有影响力的商业街区之一。
但目前商铺分割以及重餐饮的设计,一切似乎都已经泡汤了。
从拍摄的画面中可以看到,杭州之门双子塔幕墙大部分已经装配完毕,只剩底座仍在建造过程中;
双子塔南侧的商业裙楼部分早已经建设完成。
整个杭州之门已经进入收尾阶段,商业裙楼内的绿化也都已经在铺整过程中,交付也是近在咫尺。
杭州之门作为亚运七星的“硬指标”,交付定然是意料之中。只是,曾经我们所憧憬的美好,似乎都烟消云散了。
对于杭州之门商业的出师不利,我们不禁需要反省:杭州真的需要这么多顶级商业吗?
光钱塘两岸,就已经集齐了众多高端商业:万象城、IFC、K11、SKP、万象天地等等。
一方面,商业同质化过于严重。但凡能联想到的品牌,几乎都能在不同商业综合体看到:爱马仕、香奈儿、LV、古驰等一线奢侈品牌,重合度很高。
要知道,杭州商业市场以银泰、天街、万象系商业占领绝大部分:龙湖有10座天街、华润已布局8座综合体等等。
可以说,不同板块之间的商业空间可以说是在一定程度上趋同的。
除去多点开花的高端商业综合体之外,疫情这一黑天鹅始终笼罩在每一个城市。
据克而瑞统计,年一季度杭州全市存量.8万方,市级核心商圈存量为.7万方。但值得注意的是,全市空置率环比上升1.7%至17.75%。
受疫情的持续影响,销售额及客流量逐步下滑。市面上出现暂停营业退租或是租约到期转场等掉铺现象。其中,副中心商圈市场退换租比例明显上升。
年第一季度杭州商业市场整体保持低位运行。
另一方面,杭州商业综合体整体供求形势是过量的。如果按人均商业面积来讲,再加上线上消费的分流,实际线下商业过量;
同时,在未来九个月,杭州零售市场预计还将迎来万方新增供应。
显然,杭州商业已经处于饱和状态。
的确,近几年杭州在商业层次上做出了比较大的努力:SKP、恒隆、新鸿基、新世界等等,都是最好的例子。
毋庸置疑,随着整个城市骨架的不断拉伸,需要更多商业综合体的支撑。一方面为板块自身以及周边区域注入新鲜血液,赋予更多可能;
另一方面,也为商业格局多极化带来了积极的作用。
但光鲜亮丽的背后,也有着难以启齿的苦恼。曾经十大商场之一的天宫艺苑历经多次流拍仍无人接受;
曾经热闹的河坊街似乎成为了过气网红;艺尚魔方已经是人去楼空的惨状,等等。
如果观察近几年杭州商业可以明显的发现:除了一些顶流例如杭州大厦、万象城、部分天街等商业高热,许多板块内的商业逐渐处于无人问津的状态。
新模式的创新仿佛成为当下杭州商业更为重要的一件事。例如下沙吾角天街,属于龙湖轻资产的一种方式:
盘活本就闲置的商场的同时,还改善周边的商业匮乏。或许是一次不错的尝试。
当然,这是其中一种模式。或许,未来还将会有更多商业赛道出现在杭州商业市场,那才是我们真正期待的吧。